适应被监督的新常态

时间:2022-09-26 09:29:52

以前,网上流传着一个“你心中的记者和现实中的记者”的段子,其中,“你心中的记者”都很“高大上”,都很风光,穿着名牌,开着好车,工作在舒适的办公室内……而现实中记者的形象,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笑过之余,我们不难从这个段子中悟出点什么,比如,对很多人而言,记者这个职业有着很强的神秘感、新鲜感,同时,由于记者肩负的使命,人们往往又对这个群体有着更高的要求。了解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探讨近年来发生的越来越多的记者被民众“监督”事件。

对于南京地铁3号线上的“狩猎新闻”事件,新闻媒体人完全能理解南京这几位记者的本意是好的,是想在地铁3号线开通之际,通过一些具体的镜头,引导大家关注地铁文明。但是,因为他们是记者,采取的行为方式就有了不当之处,所以,就被较真的市民监督上了。而这种监督只要合法、合情、合理,往往就能迅速形成焦点,风头甚至会盖过记者本来所要关注的问题。

记者被监督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造假事件,当事记者甚至违反了法律,因此身陷囹圄,等等。

记者监督别人,常常是因为“假恶丑”现象,那能不能反过来说,记者被别人监督,也是因为自身出了“假恶丑”问题呢?笔者以为,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因素。

首先,记者频被监督的一大原因,是民众的法治观念增强了。过去,民众的法治观念相对薄弱,对包括记者在内的特殊群体的言行,往往是单一、单纯地信任,甚至崇拜;而今,伴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加快,时代变了,民众的法治意识也提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记者职业虽然还是一个受人尊重,甚至令人仰慕的职业,但对不起,即使这个群体素养再好,素质再高,如果个别人出现了违法违纪、有违情理的行为,挑战了道德底线,扰乱了社会秩序,那也会引来民众的反击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民众对记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有些言行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没事,但是出现在记者身上,往往就行不通,就要接受监督。

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软硬件领域的飞速革新,也将记者置于更容易被监督的处境。软件方面,微博、微信、QQ等社会交往工具(有的还被包装成了“自媒体”)把整个地球都整成了一个“村落”,再小的事也可以迅速传播开来,形成热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过去没有这些强大的软件系统,人们之间的传播更多是口口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是很难迅速引起轩然大波的。硬件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光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就足以让人招架不住,随便一个人,只要随手一拍,就可以把你的瞬间言行定格成永恒。

以监督为己任的新闻人,却频频被监督,这也许让不少人陷入困惑,甚至畏首畏尾,影响了正常工作。笔者以为,这大可不必,记者要勇于适应这种被监督的新常态。

其实,辩证来看,除非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别有动机,害怕被人监督;否则,来自他人的监督反而会促进新闻从业者们加强行业自律,遵守法律法规,进而形成树立行业标杆、传播文明新风的良性循环。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自身行得正,难道还怕他人来监督?这就要求我们,以后的丁作生活中,要更加注重自身言行,要更加注重社会影响,凡事多想想,尽最大可能把问题想在前面,把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比如,选题要尽可能设计合理,采访要尽可能尊重对方,报道要尽可能理性客观……另外,我们要不断“充电”,努力学习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夯实业务基础,提高职业素养,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博学的新闻工作者。

当然,话说回来,记者的第一身份是公民,按照我国《宪法》等法律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人格权、肖像权、署名权等基本权利,如果这些权利遭受到了不法侵害,那记者本人,以及其所供职的单位,都可依法维权,捍卫自尊。遇到这种情况,记者也要勇于维权,敢于维权。

希望以后,我们这些被监督的记者,都是一身正气,一腔热血,一脸阳光,都很“高大上”,都很风光。

上一篇: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与探究 下一篇:中诚信托加速海外布局 新业务仍在培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