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6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26 08:01:50

CD36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CD3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D36的相关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过程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CD36的生物学特性

CD36的结构及基因定位:CD36是细胞表面单链糖蛋白,其氨基酸顺序和清道夫受体B1有30%的同源性。CD36可与多个配体结合,可能与其2个基本结构有关,一是带电的胶原结构,二是免疫决定区。

CD36抗原与溶酶体膜结合蛋白(LIMP-2)、清道夫受体B1以及LIMP-2类似抗原CLA-1构成一个较小的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

CD36的表达及受体分布:CD36可在多种细胞和组织中表达,包括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红细胞前体、巨核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和平滑肌细胞、树突状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上皮细胞、肠和乳腺等。在红细胞系前体高表达CD36,趋向成熟时表达下降,而成熟的红细胞中几乎没有CD36的表达。单核-巨核细胞系则与红细胞系相反;在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通常不表达CD36。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5%的肿瘤性B细胞中,可检测到CD36的表达。新生儿血小板较成年人表达少。

CD36的配体:CD36是多配体受体。TSP-1是第一个被鉴定为CD36配体的分子,TSP-1-CD36相互作用在抑制血管生成发挥着重要作用。CD36尚可结合以下配体:长链脂肪酸、天然脂蛋白及修饰型脂蛋白、凋亡的白细胞、阴离子磷脂、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糖基化终末产物、G->/sup>及G+>/sup>细菌、胶原Ⅰ、Ⅳ、Ⅴ型等。

CD36表达的调节:CD36主要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视黄醇受体(PPAR-γ-RXR)异二聚体高度调节。CD36基因在-273~-260位点包含一个共有序列,与PPAR-γ-RXR复合体识别的反应元件具有同源性。

在单核细胞成熟过程中,粘附分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天然和修饰的LDLs、胆固醇和IL-4等可上调CD36的表达。

CD36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

CD36与血小板:CD36是血小板的胶原受体,介导血小板与胶原的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和分泌参与止血的生理过程。Ox-LDL通过血小板表面的CD36使血小板激活。活化的血小板释放白细胞趋化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释放氧化剂或产生氧化酶,形成Ox-LDL-CD36-PPARγ-CD36的恶性循环。

CD36与泡沫细胞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首要步骤就是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进入动脉内膜转分化成巨噬细胞后通过表面清道夫受体内吞Ox-LDL形成泡沫细胞。CD36介导50%~60%的Ox-LDL的内吞,是主要的Ox-LDL受体。

CD36与炎症:动脉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是血管壁的炎症损害和修复的过程。促炎症因子及抗炎症因子参与了CD36表达的调节。

CD36与相关药物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PPAR-γ激动剂TZD类药物。研究证实,PPAR-γ配体使THP-1细胞中的CD36 mRNA表达增加了4倍,但125I-Ox-LDL的摄取仅增加1.18倍,而且Ox-LDL诱导的THP-1细胞中胆固醇脂积聚下降65%。

多数研究报道他汀类降脂药可降低人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

血浆可溶性CD36的研究

新近有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记法在血浆中发现了可溶性的CD36,sCD36与单核细胞、内皮细胞表面CD36的表达水平相关,可作为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的标记物,并认为血浆中sCD36可能是斑块不稳定和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因此,sCD36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泡沫细胞的CD36释放到循环中形成的。

上一篇: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中西药结合合理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