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福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劳动创造主题

时间:2022-09-26 06:04:29

【前言】论笛福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劳动创造主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船长丢弃在南太平洋中荒芜人烟的马斯地岛上,他在岛上独自生活了四年,几乎沦落为一个衣不蔽体,口不能言,仅用石器和棍棒追赶猎物的野蛮人。1713年,伦敦的一份杂志出...

论笛福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劳动创造主题

[摘 要]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典型代表。主人公把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幸福的源泉,也把劳动作为从绝望到成功转变的重要手段。由此《鲁滨逊漂流记》一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品质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同时还表现出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殖民扩张对劳动创造的依赖性。

[关键词]智慧和能力;人文主义;劳动主题;现实主义

一、丹尼尔・笛福其人及其所处历史环境

丹尼尔・笛福出生在英国伦敦,他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可以说真实地源于他的生活。他酷爱旅游,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几乎贯穿了他的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旅游而改变主人公的命运。他同时也是一个商人,他在商业领域叱咤风云,虽然最后失败了,破产了,但他用小说来讲述金融的跌荡起伏,用小说人物来言说个人的志向,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一生从事过很多种职业:商人、士兵、经济家、政治家、新闻记者等等。他丰富的从业经历,为他的写作带来了大量的生活积淀,特别是做新闻记者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曾因写了《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等讽刺和批判政府宗教政策的政论文而被捕入狱,并被判以枷刑示众。在宗教思想上笛福受洛克等哲学家影响,反对专制,主张信仰自由。当时的英国虽然没有像法国和西班牙那样在问题上极端专制,但是也独尊国教,对国教以外的新教派及其信徙加以种种限制。笛福是新教徙,因而对国教的专制政策十分反感,主张人民应该受到开明的教育,给妇女以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他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使其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人物,鲁滨逊的故事也成了英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创作模式和原型,而且更是殖民扩张者借以表达从非法到合法侵入的冒险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美妙的依托。

二、对人性及生存权的真实描述

《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船长丢弃在南太平洋中荒芜人烟的马斯地岛上,他在岛上独自生活了四年,几乎沦落为一个衣不蔽体,口不能言,仅用石器和棍棒追赶猎物的野蛮人。1713年,伦敦的一份杂志出版了这个故事,笛福偶然读到它,产生了灵感,他通过表达自己的经历和观念来改变小说的描写。《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青年鲁滨逊・克鲁梭到非洲贩卖奴隶,途中遇到暴风雨,被抛弃到大西洋中的一个渺无人烟,没有任何文明痕迹的荒岛上。那里一无所有,是被上帝遗弃的角落。鲁滨逊到了那里,简直像到了原始时代,甚至比原始时代更糟糕。他望着周围的一切,感觉陌生极了,什么都没有,没有床,没有吃的,他绝望了,在这里该如何生存,以前过着优裕生活的他面对眼前的一切恐惧了,害怕了,他想过就这样在这里自生自灭,但是他更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这一切。没有地方睡,他便在树枝上过夜;没有吃的,他便去渔猎,以捕食鱼鳖虾蟹、野鸟山羊等为食。后来由于工具的进步,渔猎技术的增长及勤勉的工作等原因,捕猎的动物有了剩余,他便开始驯养动物,从此由渔猎阶段进入到了畜牧阶段。他还尝试种植大麦稻子等农作物,从此由畜牧阶段进入了稼穑时期。他制造出了简易的加工麦子、稻子用的木臼、石磨以及土陶,由生食阶段进入了烧烤、烹饪阶段。他还盖了舒适的“堡垒”,既可以防寒又可以防野兽。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了独木舟,从此可以绕岛航行。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他把荒岛变成了美丽的乐园,甚至成了未来的土地拥有者的种植园。在这个荒岛上,鲁滨逊经历了从原始开垦、奴隶的占有、封建的农耕,直到资本扩张和殖民地的占有――这整个历史发展阶段。作品通过苦难的叙述博得同情,通过对劳动创造的赞颂巧妙地掩饰了对“荒芜”土地的殖民。

三、现实主义的典型及劳动创造主题

对该小说的评价,多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部小说主要通过鲁滨逊漂流和荒岛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讴歌人的创造能力,从人的创造能力角度来揭示人的自由本质,否定神造世界和神造历史的文化寓言。正如刘雪峰所述:“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适应西方历史文化发展新趋势而出现的经典文本,也是18世纪中叶前后作家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了上帝万能及其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作品通过鲁滨逊荒岛28年艰苦卓绝的经历,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提出了劳动创造历史的主题。”笔者同意这些观点。特别是其赞美劳动、歌颂劳动的伟大的主旨。如果没有劳动,鲁滨逊无法在荒岛上生存,他可能会饿死在荒岛上,也可能由于长期无人交流而郁闷至死,也可能被猛兽作为美食。鲁滨逊的奇迹本身也说明了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性。劳动是人类一贯的美德,因此主人公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美德。鲁滨逊也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在岛外的积极生活的阅历,不由得使他有了要怎样生存,要怎样改变荒岛的环境的念头,那么惟一要做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杨耀民先生指出:“鲁滨逊在荒岛上作了许许多多的具体的事,荒岛的自然面貌就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他作每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看来是不可克服的,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他有坚强的毅力,最后他成功了。他要吃饭,要穿衣就必须劳动,他的一切建树都是凭自己的劳动完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生动地显示给读者。一个人的劳动究竟可以做出什么来。”鲁滨逊荒岛活动过程的本身,也完全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自身把握自然、利用自然的由低到高的演进历程。

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在笛福的笔下,无疑都是开天辟地式的工作,是人类创造世界、创造历史活动的伟大缩影。鲁滨逊荒岛28年的生活经历和艰苦斗争,正是人类自身发展和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艰难历程的艺术化描绘。笛福告诉他的读者,人正是凭藉其本身所固有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了建构人类世界和人类财富以及人类自身的真正的上帝。笛福用自己的《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深化了对人的认识,并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进步的文学家对人的讴歌提到了一个新的富于理性的高度。他不再像先前的作家那样,仅仅看到了人与神之间在情感欲望方面的对立,并用夸张的巨人形象的塑造来空喊人的伟大;也不仅仅再用所谓的巨人式的欲望来满足个人的野心的描写去展示人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与神的冷冰冰的世界相抗衡。

《鲁滨逊漂流记》表现了一种过去的文学作品中从未表现过的人生价值观念,即人活着,应该为个人物质财富的增值而勤勉工作, 应该善于经营,敢于冒险,具有开拓精神。人只有劳动,生活才会变得更美丽、更富有;辛勤的劳动将会换来无止境的幸福。不要相信上帝会给你带来一切,相信可以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当然也不会无中生有。这正好符合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当然,鲁滨逊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典型人物。

四、理性现实与人文思想结合的艺术创作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深受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鲁滨逊航海的“自由选择”到遇到困难时的“理性”思考,以及“现世的”观点,正是人文主义思想核心的体现。杨浩勇先生讲到:“人文主义者认为,尽管人是理性的,但是他们易犯错误,也有自身的弱点,并会因人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能力上的缺限。他们的目标是调解缓和这些不利面以达到完美协调的人生。”这一观点在小说中也体现出来,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鲁滨逊在口袋里发现了几粒种子,就把它们种在自己开垦的地里,但因为没有掌握天气规律,几乎颗粒未收,但鲁滨逊并不气馁,他注意观察,逐渐掌握了天气规律,开始了自己的“农业”。这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改善条件达到完美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有思考能力的人,富有观察力和推理能力,会自己做出判断。人文主义在这部作品中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人文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关系上。其次,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出笛福的人文主义思想有趋向于利己主义的趋势。如当鲁滨逊在岸上发现一只小动物时,把仅剩的一点饼干分给它吃,但当他发现它仍旧想和自己分享食物时,他就变得不能接受,不再给它食品。鲁滨逊的人文主义在对待动物的“宽容”方面,符合人文主义的精神,但已有利己主义发展的趋势。再次,《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是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鲁滨逊救了“星期五”,但并不把其作为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对待,他只认为他是一个笨拙的仆人。鲁滨逊具有殖民观点,他把“星期五”作为私产,他渴望剥削他人,乐意奴役另一个人,他认为奴隶贸易是英国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上对英国的繁荣重要,因此可以进行奴隶贸易。但在进行奴隶贸易时,应尽可能的仁慈,过一段时间后,被俘的野人应该转变成基督徒或者给予自由。笛福的这种观点是一种人文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折衷,是随着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变异了的人文主义。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作者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涉及到了自然主义、拜金主义、理想主义,更有现实主义、殖民主义等众多方面,塑造了一个不断解决各种困难,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获得了些许成功的完整的人的形象。这样的人会犯错,但不畏艰险,能够一步步的做得更好。这种英雄是现实中的,而非虚幻的英雄。笛福这位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说家,不但首先采用了小说这种体裁来描述社会,而且其中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英国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

《鲁滨逊漂流记》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强大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真实性也是小说所塑造的鲁滨逊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的关键原因,作者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说明人物,而是用人物的行为去具体地展示其性格,使其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用人物的行动和真实的细节来进行撰写,使读者感到所有的描写都“确有其事”般地深具吸引力。这种十分关体而细致的描写,显示了作者巨大的才能。

综上所述,鲁滨逊不朽的艺术形象及它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开端所起的推动启蒙作用,使《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力作;这部小说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该作品的劳动创作主题。

[参考文献]

[1] 杜曼・叶尔江.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的笛福宗教观[J].甘肃高师学报,2003(6).

[2] 刘雪峰.《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01,(4).

[3] 杨耀民.鲁滨逊漂流记(序)[M].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 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J].外语研究,2003,(3).

[5] 杨浩勇.人文主义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J].许昌师专学报,2000,(6).

[6] 李付红.《鲁滨逊漂流记》评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作者简介]张菊(1976―),文学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中国传统水墨风格在三维动画电影领域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