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读”自然的美

时间:2022-09-26 04:49:27

教会学生“读”自然的美

摘要 由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很好的说明了艺术的来源。艺术源于“造化”,即大自然,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即“心源”创作而成。“造化”和“心源”是艺术的两个条件,也就是说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美术;教学;自然;美

在美术教学方面,怎样让学生学会读“造化”的美和感悟自己的“心源”呢?先读“造化”的美还是先感悟自己的“心源”呢?很明显,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自然界的美,人凭空是创造不出东西来的,就连现代派的绘画里面也深刻蕴含着自然的“美”,不是胡乱画出来的。几年的美术教学让我发现美术教育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读”自然的美!

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就指出“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明确的说自然山川的本质特征是没有局限的,是“美”的,之所以有人画不好山川,是因为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使之对自然山川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形态的感受、领悟有局限有差别而造成的。所以对于自然的美,美术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去感受、欣赏和领悟。

那么怎样教会学生“读”自然的美呢?

美术教师要注意结合艺术的其他种类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文学、摄影等等都可以结合利用,在音乐中,中国古典音乐就有很多很好的表现了自然的美,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就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然后辅之以模拟性的描写曲调,这两种曲调交相辉映,深刻地表现了万紫千红,富于生机的大自然的美景,充分运用了古琴的各种指法来描摹流水的各种动、静之像,学生很容易就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文学就更多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勾画出自然界的一副羁旅荒郊图,再如现代作家朱自清《春》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段文字就像把雨天的情景搬到了读者的眼前。而摄影师手下的关于自然的美景经典的就更多了,如岩合光昭拍摄的野生动物,生动地展示了万物有灵,自然界美不胜收,总得来说,所有的经典艺术莫不表现了地球最富有魅力的东西——生命及其灵魂。

上面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文学作品间接来“读”自然的美,而美术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直接“读”自然的美,自然的美是其他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美,首先我运用了看的方式,要创设条件使孩子充分地接触大自然。经常带领他们到户外、河边、公园、林中玩耍、嬉戏,千万不要把孩子局限在室内、院内狭小的天地里。比如七年级《徒手画校园》手绘线条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一起在操场上安静观察欣赏自然界中各式各样的云,学生就发现自然界中云是流动的时刻变化的,学生之间彼此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像鸡腿、像恋人、像雨伞、像蚂蚁团队、像鱼鳞……其次我让学生触摸的方式,比如七年级《诗情画意》画水这节课,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触摸感受了水的流动,让水流过学生手臂,学生既惊又喜,完全感受到这水是千变万化的,画出来的水也有了水的流动感……最后我还让学生用听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各种动听的声音,如鸟叫、鹿鸣、风声、雨声、雷声、叮咚的泉水、直泄的瀑布声。光是风就有微风、强风、扇子扇出来的风、嘴巴吹出来的风等等,美术教师要鼓励孩子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用各种方式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记录下来。总之要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直接“读”自然的美。

当然在感受完自然的美后要让学生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然的美,有的学生善于模仿,就让他模仿自然界中各种优美的形态,如柳枝随风摇曳、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猴子相互追逐、公鸡报晓的雄姿。有的学生善于绘画,就让他尝试画出初春的田野一片嫩绿、炎热的夏日雨后的彩虹、深秋金黄色的谷穗,冬天银装裹着大地……总之,学生用绘画、泥塑、歌唱、舞蹈等艺术手法把大自然表现出来就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的美。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的思维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应是有感而发的。而“感”的来源则应是真正的体验感受,来源于对自然界的体验感受,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走到自然中去寻找发现自然界的不同特点,通过收集研究加上自己的感悟和构设进行美术绘画表现,在这样让学生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了解,而不再只是停留在课本中的抽象认识而已。这种现代体验式教学应让学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体验中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并理解自然的内在本质后才进行最后的表现,这样的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不再是形的再现,而是神的表达。所以“读”自然的美是美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一把荷叶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