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该不该读研?

时间:2022-09-26 02:36:47

正方VS反方

正方:寒门子弟应该读研

文 中国科学院 宋元明

“知识改变命运。”不管这句话如何被后人调侃、解读,但在中国这个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社会里,对于寒门子弟,改变命运最为公平有效的一个途径还是教育。

高考是寒门子弟靠教育改变命运的第一次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研究生考试是他们的第二次机会。研究生考试本身当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给予考生的是再一次深造、进修,提升个人修养乃至培养人脉的机会。难道在工作中就不能学习吗?当然可以,但是成本很大,需要权衡经济、时间乃至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一个相对公平、低成本改变人生的机会,为什么不去争取呢?

所谓寒门,说白了就是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笔者还是愿试分析,读研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经济状况。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2年青岛市研究生的平均月收入达到3704元,本科生仅为2490元。广州市2012年招聘企业提供的薪酬标准为本科学历工资水平约在2200~48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工资水平在4000~6500元之间。毕业生起薪的差距仍然可以吸引不少本科毕业生积极投入硕士研究生备考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科生在很多领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甚至是不能进入这个领域。从历年大型金融机构的招聘简章来看,特别是投资银行,基金公司,风险投资企业,没有名校的硕士学位,难以入围;公务员招录中本科生能报的职位逐步减少;重点中学甚至一般的中学招收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变成了硕士。如此看来,门槛的巨大限制也是低学历人员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抛开物质层面的东西不谈,退一步讲,读书深造、研究学术是每个学子都可享有的权利。在当下物质丰盛梦想稀缺的时代,无论出身如何,有梦想,我们都该为他鼓掌。

反方:寒门子弟不应该读研

文 大历山人

“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纵然很美好,可这个梦想是建立在读研的成本上的,成本的巨大投入并不是普通寒门学子所能承受的。

读研路漫漫,花费不菲。从2012年中山大学硕士招生专业的学费标准来看,大部分理学和工学专业,部分医学专业,硕士的学费标准是1万元/年,部分与市场需求结合更为紧密的文科专业,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则为1.3万元/年,英语翻译等专业为1.5万元/年。这基本上也是大多数高校学术型的硕士收费水准,专业硕士的学费更昂贵。

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奖学金制度,但是仅仅是极少数的一些名校能够大范围覆盖,即使清华、北大这样顶尖的学校也只能覆盖到学术型硕士。至于国家奖学金的覆盖面就更小了,硕士仅有2.7%,博士是3.5%。此外每个月的500元的补助,在如今的物价水平下,在大城市吃饭都成问题,何谈其他?

梦想诚然美丽,代价也很沉重,对双肩略显单薄的寒门子弟尤甚。举全家之力,牺牲家人和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攻读研究生,这样的选择真的值得吗?

上一篇:巧吃芝麻可防病 下一篇:14种食物能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