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弥“消费代沟”说难也易

时间:2022-09-26 01:15:04

消弥“消费代沟”说难也易

导语:年轻人崇尚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老人却总强调积谷防饥、有备无患;年轻人倾向于“及时提升生活质量”, 老人却不敢动用储蓄的一分一毫;年轻人总认为“千金散去还复来”,老人却总强调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医疗、养老、买房、孩子的教育费还得老百姓一肩挑,不可不留后路。因而,围绕着消费观念的差异,老人与年轻人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代沟,随之而来的磨擦和矛盾也不断增多,成为家庭情感危机的一条隐形的导火索……

媳妇是不是个“装钱的匣子”、理财的好手,最能体察她是否贤惠、是否体谅家人、是否能过好将来的日子。

(婆婆,60岁,退休质检员)

跟儿子和儿媳相处,很多事我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不然,就得有生不完的气!

我家媳妇是个烧钱的祖宗,每月工资不到2000元,倒舍得买上千元的皮包、几百元的面膜和奶粉,还说是商场搞活动,买到了便宜货。唉,又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哪抗她这个花啊。我看呐,就是儿子再做几份兼职,也不够她折腾的。所以我想让他们每月固定交一部分钱给我,我帮他们保管,可儿媳听了,一百个不愿意。

去年,她听朋友说基金和股票赚钱比储蓄多,就鼓动我儿子把几年的积蓄都拿出来做“投资”。我跟着提心吊胆的,生怕出个闪失,全赔进去。年前,他们要买套新房子时,傻眼了,只好伸手向我们借钱。我劝他们把基金和股票先卖了,谁知儿子硬是不同意,说涨势看好,有升值的可能。到今天,我也没看涨几分钱!没办法,我东挪西借,才凑够了8万元给他应急。但朝向好的房子价格高,还得再添2万元,儿子就又来“求援”。这回我可急了,剩下那点儿积蓄是我们老两口看病住院的“过河”钱,怎么能轻易拿出来呢?所以,我对他们说,有多大能耐使多大劲儿,厢房就厢房呗,都一样住。儿媳很不满,说我对亲儿子都留一手。

就儿媳这么个漏钱的匣子,我们老两口能指望得上吗?还是自己多俭省些,留点儿“压箱底儿”吧。

一分一分攒的是小钱,只有懂得如何消费和投资,才能一笔一笔赚大钱。老人们总是看不明白我们的心思,对我们平时消费束手束脚的,跟着瞎操心。

(媳妇,34岁,外企职员)

虽然婆婆没明说,但话里话外我听得出,她对我“大手大脚”地花钱很不满。

其实,我买名牌、保养皮肤,不都是为了给她儿子壮“门面”吗?买高档奶粉和尿不湿,还不是为了让孩子长得更健康、聪明?婆婆总算计我花了多少钱,却不寻思为买价格优惠的东西,我多跑了多少路。比起她买的地摊货,我买的名牌虽贵,但更耐用更上档次,一样顶她的三样!这不就等于变相地省钱吗?

公公和婆婆说我们投资基金和股票太冒险,我心想,他们的理财观念还不如我们呢。前年,他们偏听偏信,背着我们投资林地,结果3万元全折进去了,血本无归。相比之下,我和老公就慎重了,事先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选取收益相对稳妥的基金和风险收益都较大的股票进行搭配的投资。即便是赔了,损失也不大。

有一次,婆婆还主动“请缨”,要帮我们理财,我的心立马提到了嗓子眼儿,真怕自己的辛苦钱也打了水漂儿,到那时,我们还能硬逼着老人还钱吗?

不给儿女在经济上“断奶”,他们就永远不会有理财观念。

(公公,61岁,退休教师)

原先我们和儿子住一起,老伴儿经常对儿媳花钱如流水的毛病一肚子不满。比如,每次社区、单位组织捐衣捐被,儿媳都把“过时”或“没用”的物件全捐了,还说这下又有空间买新的了。他们的年终奖、过节费等额外收入,在口袋里装不了三天,一准儿没影。老伴儿生气地说,他们这么败家,将来孩子长大了用钱怎么办?难道我们还要继续接济不成?我便开导她:既然支援他们了,咱们就别抱怨,也别心理不平衡。如果做不到,就分开住,彻底断了这条“输血管道”。我就不相信,他们还能这么乱花钱!

今年,他们买了套新房,和我们分开住了。这下,他们体会到用钱紧张了,拆东墙补西墙,好不容易才把收支填平了。儿子说,最紧张的时候,真恨不得把整柜的衣服全半价卖了筹钱……虽说他们最近涨了工资,每月收支略有节余,也做了一些股票投资,但我还是对股票有点儿打怵,毕竟赔的人多赚的人少,比不上存在银行把握。

如今,看到他们贷款10多万元,还经常下馆子,今朝有酒有朝醉,我还是挺憋气的。儿媳就不能多花点儿心思练练厨艺,少花些“大头钱”?为了生活得潇洒一点儿,儿子竟然牺牲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做兼职。如果他们平时少一些奢望,还用多受这份辛苦吗?

敢消费就是对自己能力自信的表现。如果连自己想要的生活都不敢大胆实现,人生岂不是太黯淡、太乏味了?

(儿子,36岁,外企主管)

三年前回国后,我就经常给我父母“洗脑”,告诉他们消费观念别太保守,要及时享受人生。英国的老年人,像我父母这样刻苦存钱的很少,他们都穿名牌、用名牌,旅游还乘豪华客轮。我的房东是一对62岁的老夫妇,他们说,就算明天一无所有,也没有遗憾了。一方面该享受的都享受过了,另一方面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还跟得上时代,即使重新工作也不成问题。

相比之下,我父母就活得克勤克俭,特别有危机感。比如他们常说,某人得绝症花了几十万元医药费;谁家的孩子留学花了100万元;谁家买房欠了银行80多万元;某人下岗后每月生活费才500元……她总是把生活中的特例放大成生活中的“必然”。这么一来,哪还有胆量花钱?我跟二老讲,中国老人的很多危机感都是自己想像出来的。后来,我好说歹说,他们才“开窍”了,结果没选好投资项目全赔了。这回,老两口把火都撒在我身上了,说我不出好主意。唉,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他们为什么不和我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呢?从此,他们把“裤腰带”勒得更紧了,非要从牙缝里挤回那3万元钱不可。

我父母现在经常在我耳边叨唠,让我居安思危,可就算将来存在经济危机,我们住小房子,孩子不择校、不留学,不就行啦?犯得着为了不可预知的将来,压抑今天的消费欲望和降低今天的生活质量吗?

我做兼职,父母都很心疼。其实,我没觉得有多辛苦,自己出力流汗赚钱,过上好日子,心里踏实,花钱也有底气。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敢想敢做,才不枉此生嘛!

女儿急用钱,我们不是“捐助”给她,而是贷款给她。迟早有一天,她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的。

(岳父,64岁,退休医生)

有能力要超前消费,没有能力也要超前消费,这恐怕是年轻人的通病。女儿结婚后,放着亲家的两居室不住,非要再买一套单住。我和老伴儿当时力劝不从,只好赞助了她2万元作首付款。她来取钱那天,我们跟她签了一个“还款合同”,让她每月还800元钱给我们,直到还清为止。女儿对此很不理解,女婿知道后很不高兴,对我们也冷淡了很多。可我咬牙没松口。其实,这些钱我都给他们存着呢,虽然钱早晚都是他们的,可凭他们“有一个花俩”的做法,我们不收紧“银根”能行吗?

女儿和女婿都在进出口企业,别看现在红火,可要是欧盟和美国一搞贸易保护,他们的饭碗就难保了,现在哪家企业敢说自己能红火10年?都是今年不知明年的境况啊!年轻人经事少,常常只顾眼前,我们老人要是不把着点儿舵,将来又得怪我们不提醒他们了。还有一个理由,我现在不好对女儿讲:他们两个性格都倔,脾气都火爆,好时蜜里调油,不好时能打得挂彩。现在的婚姻,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我们把钱先给了她,就成了他们夫妻的共同财产。万一将来两人出了问题,我女儿不就太吃亏了吗?我们这么做,也是替女儿和小孙女留个退步。这里面的苦衷,怎能说给外人听?

让两代人的消费观念逐渐靠拢,双方都必须付出足够的谅解和耐心

(女儿,27岁,大学老师)

婚后,我每次回家,妈妈拉住我,抱怨哥嫂乱花钱,说嫂子是个“败家精”;嫂子则抱怨跟我父母住一起,买条裙子都要做“地下党”,没一点儿自由。都是晚辈、都是做儿媳的,我很理解嫂子的心情,所以我只好两边劝。

当我妈责怪嫂子装修房子花费太多时,我就安慰她说,要不是嫂子,你儿子和孙女能住上三星级宾馆待遇的房子吗?偶尔,你和我爸也能享受一下这种礼遇,不是很好吗?如果没有嫂子的“瞎花费”,你能用上干衣机、电烤箱、豆浆机这样的先进“武器”吗?你阴雨天还得穿着潮乎乎的衣服去晨练;也没有物美价廉的核桃蛋糕吃了;更喝不上养颜乌发的新鲜豆浆了。我妈听后,脸逐渐地阴转多云了,虽然仍嘴硬地说不晓得嫂子给我灌了啥迷魂汤,让我替她帮腔,但心里却觉得我说得有理。

而我嫂子去商场买唇膏,为了获得赠品,她能让售货员一忽悠,就花上千元买整套的产品。为此,我妈没少向我哥打小报告,嫂子渐渐对我妈有了怨气。仗着从前我们是好友,我时常“教育”嫂子。我问她:我妈劝你节约,究竟是想花你的钱,还是想要你的孝敬?嫂子说,这倒没有,不过她总干涉我,多憋气啊!我开导她说,不可否认,我妈的消费观念是有些落伍了,比如,宁可当全家的“垃圾筒”,也不倒剩菜;宁可最后“捐钱”给医院,也舍不得做保健投资……但是,改变老一辈的消费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定要有耐心。

编后:在做这期访谈时,有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插言说:为什么欧美国家两代人之间没有这么深的矛盾、这么宽的“代沟”呢?就在于国外父母在“儿孙自有儿孙福”方面比我们的父母想得开,做得更彻底。他们绝不会干预20多岁以后的儿孙的消费计划,也绝对不做儿孙的“无息贷款”或“无偿援助”银行。在欧美,消费能力最强的人群恰恰是“银发族”。他们很奇怪:中国的老人为什么还要把收入的七八成储蓄起来,等着儿女“倒霉”之时好当“救星”,年轻人正当盛年,难道不该是自己的救星吗?

操心太多必然会干预太多,带来一系列的怨气和摩擦。其实,儿孙若有本领,泥饭碗也会变成金饭碗。儿孙若是不孝,你给他一座金山也会花空。老人们从儿女正式工作的那天起,就应该对他们在经济方面“彻底断奶”了,这才是养成儿女计划消费的重要一招。除此之外,父母应放宽心,该花费就花费,多过几年舒心日子,实现年轻时未了的心愿,完全不必再为儿孙的未来压抑自己现时的消费欲望。

如果做不到完全放手,就应理解,节约型与超前型的消费观念都各有利弊,前者是光想未来,不顾当前;后者是光顾眼前,不看未来。只有长辈与晚辈互相多理解、多沟通,两种消费观念互相取长补短,才能逐渐消弥消费代沟,达到和睦共处。

投稿信箱:

上一篇:生日夜,白色的精灵在飞 下一篇:爱情等不到“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