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二轮综合复习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26 12:47:14

对第二轮综合复习的几点看法

摘 要: 第二轮综合复习,对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高考成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部分教师对综合复习感到迷茫,缺乏应有的策略和方法,制约了复习效率的提高,对此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第二轮综合复习 复习策略 高效课堂

第二轮综合复习应坚持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这一原则,教师需要课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研究,精心准备,在施教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策略和方法,直指高考,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一、加强深度研究,正确把握方向

教师要保证第二轮综合复习备考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对考纲、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进行深度研究,集约式地备考。

1.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考纲是指导高考复习的依据,具有“法”的功能。教师应在考纲精神、原则指导下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主要思考探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看知识条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识点每年都有微调,大致有三种情形:知识条目表述上的变化(合并或分解)、增加和删除。对这三种情况要分别研究。增加的不见得都考,删除的不见得不考。考与不考,就靠教师的智慧和判断。或者说教师要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微调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如果有可能,那么在今年的高考中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思考和研究不能深陷其中,否则就偏离了方向,钻进了“死胡同”。二是题型体例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揣摩今年的高考跟前两年相比较,题型方面是否会有所微调,可能在哪方面出现调整。三是对知识条目进行综合梳理。教师研究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孤立的知识点上,而应该是知识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对知识条目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系统梳理,确定复习的重点,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减轻学生负担。四是把“考试说明”与“新课标”理念相结合,明确高考命题的趋向。高考命题虽然不是直接依据“课程标准”,但肯定要体现新课改精神,这是不容置疑的。五是把“考试说明”与本省高考真题结合,同时有必要参考其他地方的高考真题,揣摩高考命题是如何体现考纲和“考试说明”的。

2.研究高考真题。研究高考真题是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对此应做到:其一,把三年来的高考真题卷所考查的知识点逐一开列,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其端倪,即能够看到哪些主干知识是常考的,哪些是新增加的。进一步思考常考的知识点在命题中做了怎样的变化,并预测还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要思考每年新增加的考点在考查上有什么样的共性特点,即考点调整有什么样的规律性。其二,研究高考命题视角即考查角度。同一个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同一题型也可以变换角度考查。弄清楚这一点对把握高考命题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研究高考试题如何处理主干知识与知识覆盖面的关系。高考命题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但还是要考虑到知识覆盖面的问题,因而会有意识地兼顾少量的基础知识和个别冷点知识。其四,在重点研究本省近三年高考真题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其他实验区高考真题和全国卷,这对预测高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其五,近年来已考的重点知识不能忽视。一般来讲,前两年已考的非重点知识再度考查的可能性较小,但重点知识还是有重复考查的可能性。

二、以教材为依托,用好用实用活

教材仍然是第二轮综合复习的重要资源和依据,因此教师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深钻细研,分清主次,提高驾驭能力,引导学生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1.用好教材,加深理解。有专家指出:“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从近几年的高考内容来看,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获取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的考查最终落脚点还是教材。后期复习仍然要重视教材,以教材为根本依托,适度地对少量知识予以加深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只有深入理解了知识,学生才能很好地灵活地运用,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质量。

2.用实教材,夯实基础。高考大都以科学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在后期复习中,应注重让学生对这些基本内容作细致、透彻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储备质量,夯实基础,更好地用于分析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此,要注意知识的时代性,并非任何知识都能够用于分析解决实现问题,师生要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分析热点问题,并能够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查的知识。由于高考不回避热点,有助于我们确认所要复习的重点知识,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复习和训练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但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更多地采用渗透式考查。我们既要关注显性热点又不能忽视隐性热点,既要关注时效性热点又不能忽视长效性热点。

3.用活教材,提高能力。高考试题的命制始终坚持能力立意这一原则,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复习,还是例题的讲解和训练,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思考领悟教材知识的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用活教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进行技巧点拨、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4.回归教材,查缺补漏。后期,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指导学生学会高效“温故”。“回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通过训练发现知识掌握之欠缺;听教师提纲挈领复习或分析试卷涉及自己不能清楚地回忆再现;自行回忆并勾画知识点后对照教材发现了遗漏。通过这三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及时补救的针对性,这样就能将回归教材、查缺补漏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足于教材,为用好用实用活教材奠定基础。

三、讲究复习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在研究基础上,还应讲究复习策略,针对学生实际,直指高考,那么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此,教师应在“四精”上做文章。

1.精讲知识、规律、方法和运用。教师要精讲教材主干知识、高频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以便系统掌握。精讲方法和规律:讲理解知识的技巧和方法及在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讲带有规律性、总结性的东西。每个学科都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精讲知识的运用:教师应将重点知识的系统复习与灵活运用结合起来,在复习了部分主干知识后,提供相关的实证材料或典型的题目,带领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知识如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领悟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题目。第二轮复习,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少量典型的、难易度与高考相当的题目让学生训练,让他们走出“题海”,减轻负担,提高实效。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选题:从多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精选出典型的题目组卷;从各种资料和信息卷中精心挑选与高考命题思路基本一致的高质量的题目组卷;将学生多次做错了的题目集中起来组卷。

3.学生精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对教师精选出来的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多角度分析,反复训练,直至熟练掌握。后期训练少而精,注重做题的质量及练后的消化吸收,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一位学者在介绍他中学数学教师复习经验时说:在后期复习时,他的数学老师精选了为数不多的典型的题目,学生人手一份,并且告诉他们:“你们只要把这些题目真正地听懂,弄明白,高考就一定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逐题听清楚,弄明白,反复训练,烂熟于心。高考揭晓,就连平时最害怕数学的同学都考了及格分。

4.精评试卷。试卷分析,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教师的举一,使学生能够反三,教师讲解一道题能够带动学生正确解答一类题。同时,典型的题目需要教师变换条件、转化设问方式等多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知识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逐步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练和精评不能截然分开,应该统一于后期复习课教学全程中。教师在精讲部分内容的同时提供1―2个难易度适中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演练,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做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第二轮复习,教师只有加强研究,深钻细研教材,提高驾驭能力,才能引导学生用好用实用活教材。落实“四精”,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直指高考,大幅度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提高学生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上一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英语学习乐趣 下一篇:提升教师心理素质,促英语课堂导入“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