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2-09-26 12:39:13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组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两组分别有54例病例。其中,试验组联合应用常规与循证护理,对照组单行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应用价值; 下肢骨折术; 并发症

doi:10.14033/ki.cfmr.2017.12.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01-02

现阶段,手术是下肢骨折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可患者术后易出现疼痛,严重时亦可诱发生理功能紊乱症状[1]。对此,笔者需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施护。本研究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108例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下肢骨折术后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共108例,所有病例都获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将108例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组54例。试验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21~58岁,平均(30.62±7.14)岁;胫腓骨骨折者9例,股骨干骨折者13例,跟骨骨折者6例,胫骨骨折者11例,下肢复合骨折者7例,股骨颈骨折者8例;合并脑血管意外疾病者4例,糖尿病者6例,心脏病者2例,高血压者7例。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20~57岁,平均(30.41±7.08)岁;胫腓骨骨折者8例,股骨干骨折者12例,跟骨骨折者7例,胫骨骨折者14例,下肢复合骨折者6例,股骨颈骨折者7例;合并脑血管意外疾病者3例,糖尿病者5例,心脏病者1例,高血压者9例。两组骨折原因、家庭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08例病例都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心理辅导;遵医嘱用药。试验组54例病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措施[2],详细如下。

根据患者疾病类型,于各大数据库中收集相关的资料,以进一步掌握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特点及其护理需求,然后再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同时视患者病情状况,提出相应的循证问题,确定关键词,如:术后护理;并发症;下肢骨折;循证护理。此后,再检索文献,找到循证支持,并结合护士临床经验,完善护理方案。

将患者的患肢适当抬高(15~30 cm),保持功能位,促进淋巴与静脉回流,避免患肢肿胀,静脉穿刺时尽量避开患肢。每日定时协助患者做适量的患肢功能训练,减少卧床时间。叮嘱患者尽量取水平,避免摩擦力与剪切力,可将床头抬头约30°左右,并于患者臀部下方放置一水垫,同时以2 h为周期,指导患者做抬臂抬背训练,每次保持10 min,防止褥疮。翻身时,检查患者受压部位,并取50%红花乙醇适量按摩受压部位。

定期对患者的双下肢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包括:感觉运动;颜色;有无肿胀;温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予以对症处理。术后第2天,针对肢体肿胀亦或者是有静脉血栓史的病例,需避开伤口对其足部腓肠肌进行热敷与按摩,增强血液循环功能。加强患者体温监测的力度,通常为4次/d,连续测量3 d。针对体温≥38 ℃且血压有明显下降趋势的病例,需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并予以对症治疗。

术后及时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并为其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合理补充营养元素,帮助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叮嘱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于患者进食后,提醒及时饮水亦或者是漱口。将术后深呼吸训练的好处简单告诉患者,并指导其做适量的深呼吸训练。不论患者有无痰液,都应于每日清晨指导做咳嗽训练2~3次,使其肺部能充分膨胀,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针对留置导尿的病例,需维持低位尿液引流状态,并定时用碘伏棉球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擦洗,2次/d。

加强疾病与健康宣教力度,努力提高患者认知度,并使其形成良好的保健意识。多与患者沟通,适当给予言语上的安慰与鼓励,以帮助其纾解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极询问患者主观感受,了解其术后疼痛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对其施以疼痛干预,比如:轻微疼痛者,可指导采取注意力转移法缓解疼痛;重度疼痛者,可遵医嘱予以阵痛治疗。

视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比如:术后第1天,指导做患肢足趾主动屈伸训练,保持功能位,并让患者稍微外展成中立位;第2天做腓肠肌亦或者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辅以踝内/外翻与踝关节旋转训练;第3天做膝髋关节被动运动;第5~6天鼓励拄拐下床,并教给患者正确使用拐杖的方法;第7天协助完成基本的日常活动,如:洗脸、穿鞋等;第2周让患者学会使用CPM,并开始做患肢被动训练。注:训练时,需告诉患者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切勿超强度\动,避免损伤机体组织,影响病情恢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出现,分析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法,评价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干预后的满意程度,其评价标准为:≥90分,非常满意;80~89分,基本满意;≤79分,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

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详细如下: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且可耐受;4~6分,中度疼痛,可影响休息;7~10分,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可对睡眠与食欲造成较大影响[3]。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者有2例,占3.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者有9例,占16.67%,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试验组术后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骨折的致病因较多,最常见的有车祸伤、摔倒伤、高处坠落伤等,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4]。一直以来,手术都是下肢骨折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且其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5]。但有报道称,手术应激、疼痛及患者对疾病认知度的偏低都能影响其手术治疗的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6]。对此,笔者还应注重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方式,不仅在临床上有诸多的应用,同时还能将患者的需求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核心,并将之与临床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循证护理方案[7]。有报道称,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来说,于其围术期中积极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可避免临床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并由此起到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与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等作用[8]。现代研究表明,经过循证护理干预后,下肢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

总之,将循证护理合理用于下肢骨折手术中,有助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病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新萍,银存举.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91-3892.

[2]何碧红.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骨折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30-31.

[3]陈月桂,庞彩兰,崔楚莹,等.循证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0):129-130.

[4]李再云.下肢骨折术后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9):171.

[5]黄碧涛.下肢骨折术后循证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2):1079-1080.

[6]董卿,李维.下肢骨折术后循证护理的应用研究[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0):4022-4023.

[7]宋小玲.循C护理应用于下肢骨折全方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9):152-153.

[8]刘慧琴.循证护理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4026-4027.

(收稿日期:2016-12-08)

上一篇: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探讨 下一篇:超声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