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Q言Q语

时间:2022-09-25 11:15:05

编者按:如今网络是一个盛行“Q言Q语”的年代,一些新词新语层出不穷,他们不仅流行于网络,而且被QQ族带到社会生活中来。语言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它总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破陈出新,如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如今,网络语言是不是也要“革”现代汉语的“命”?

观点(一)

一个群体的表现方式

胡青(武汉)/文

1.昨天,JJ带着她的青蛙BF来家吃饭,JJ的BF不断地向我妈妈PMP。

2.办公室新来的MM界面友好,生活方式很IN,还是几个BBS的斑竹呢!

3. 886,不过告诉你也没关系,我们中午去吃><(((*>啦!当然了,是AA制。

4. ――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3166。

――8147,BB,我来和你聊天。

上面几句话“翻译”过来是:1、昨天,姐姐带着她长相不佳的男朋友来家里吃饭,姐姐的男朋友不断地向我妈妈拍马屁。2、办公室新来的小女孩长得很漂亮,生活方式时尚,主管着几个网络论坛呢!3、再见了,不过告诉你也没关系,我们中午去吃鱼啦!当然了,是打平伙。4、――气死我了,今天的帅哥、靓妹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说再见。――别生气,宝贝,我来和你聊天。

这些只是普通的QQ语言,如果不是网虫,或仅仅是个初级网民的话,你肯定会感到云笼雾罩似的。单纯的汉字组合的语句在QQ一族的眼中简直是化石级“老土”名牌;年轻人的Q言Q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家长老师一头雾水时,孩子们却乐此不疲。网络语言的轻松幽默、时尚方便,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受年轻人的青睐,它们像鲜活的血液在QQ族的血管中流动;网络语言的对于传统语言显而易见的颠覆性,正符合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它的别具个性同现代的个性张扬暗暗吻合。它们不同于正常的、正统的语言,没有固定的格式,甚至没有固定的字符,没有繁琐的语法规则,也绝对不罗嗦不乏味,它们是年轻的心灵共同开辟的一片天地,其中的代码,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乐趣,也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会了解,它们是年轻的群体向社会表现他们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观点(二)

流行足以证明其价值

李倩(武汉)/文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表现。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飙升,属于这个群体的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并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因此,从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和心理原因来看,它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无可厚非的。

就网络而言,网络具有很多其他媒体所没有的特性,如互动性、易得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等,而这些特性正好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缺乏人际间情感交流等问题相对应,使得网络能充分满足人们逃避现实压力、获得情感交流的需要,因而吸引了大批的网民。而今,网民已经不是一些单个的个体,而成为一个人数众多、非常有影响力的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固定的群体有其内部通用的特殊语言,使用这种内部通用语言是一个人属于某个群体的标志之一,使其具有一种群体归属感。同时,内部通用语言也能对这个群体起到凝聚作用,体现群体的特色。所以网络语言的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网络语言的使用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还是趋于保守的中年人,网络语言都被频繁地使用,而一些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两代人沟通交流的剂。

其实,流行就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能被广大人群接纳和使用的语言就是有生命力的语言。

观点(三)

夹缝中的尴尬

聂小丽(武汉)/文

网络语言在其自身机制的驱动下越来越与现代汉语分道扬镳,特立独行,以至于让人感到“网文如天书,网语如黑话”。若能抛却追逐时尚的心理,冷静、理性地来看网络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它从产生之初到发展演变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从来都不是一种纯正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体现在:

先天不足。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受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制约,键盘输入在网络交际中先于语音输入,再加上网民求新、求快的心理驱动,这都决定了网络语言缺乏特定、成形的口语做支撑,往往是“据网民而变,随键盘而走”,有时甚至敲出来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了,如斑竹(版主)、大虾(大侠)、幽香(邮箱)等。

语体杂糅。从语体角度来说,网络语言是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杂糅。一方面它只能以文字等有形符号为载体,是“敲打出来的话语”,另一方面虚拟的私人对话、聊天的语言环境促使网络语言越来越口语化、随意化,甚至夹杂方言,这使得网络语言颇有点不文不白的味道。

地位可疑。所谓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汉字词(其意义已与传统意义相去甚远,且毫无理据可言),还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字母、拼音字母、数字、符号等。谐音、缩略等都是网络语言惯用的手段,语言的两大要素――声音和意义相互脱离,网民们可以随意“望盘造词”,读者们却是难以“望文生义”了。这些都导致网络语言的社会可接受程度低,其社会方言的语言地位着实值得商榷。如“555”代替了“呜呜呜”,“腐败游”与“腐败”毫无瓜葛,“BT”也成了“变态”,一不留神就让你摸不着头脑。

观点(四)

换个角度看“污染”

周毕吉(武汉)/文

如今有的网络语言像密码一样让你抓破脑袋都想不出来,比如“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甚至有家长在孩子的日记中也发现这样的话:“TMD,7456,我恨不得一脚TST。”这句话经孩子“翻译”后家长才明白说的是“他妈的,气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脚踢死她。”难怪前不久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先生要对这些网络用语发难,称它们是对汉语的“污染”了。

那么网络语言真的是对汉语的一种污染吗?我想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一个普通人,如果给你一本医学用书或者物理学的书来读,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头大如斗?我觉得网络语言同样可以作为一个近似行业或者学科的用语来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流行在年轻人特别是学生们当中的一些常用语,它们有以下特点:固定的使用群体和使用场合――多为年轻人在网络论坛、聊天室和一些即时通讯工具比如OICQ上所用;大多都带有很强烈的戏谑成分,适合年轻人追求新奇的口味;用语简省,便于网上交流。这些都是它们能够在网上传播以至流行的因素,普通的人如果要融入其中就只能多多了解它们。

但是网络毕竟不同于现实,网络上的交流对象和现实中的交流对象是迥异的,因此网络用语也只能限于一定的使用范围,如果硬生生地用于日常交际中,就肯定会产生交流障碍。

观点(五)

从“鸿沟”到“桥梁”

杨维安(北京)/文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时尚,对不少成年人来说,那些标新立异的词汇让他们难以接受,网络语言成了两代人之间的鸿沟。然而我在与儿子逐步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并且进一步理解了网络语言,简捷、幽默的词句架起了我们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

儿子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上大学,我们之间日常的联系主要是依靠电子邮件。在邮件中,他讲述校园里的趣闻轶事、谈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有时也议论老师和同学,我呢,还像他以往在家时一样,聊完各种话题之后,最后总是嘱咐、叮咛……有时就会收到他的只写有“555555”的回复,儿子学会很幽默地对付我了。

一封封邮件,满载着我们的母子深情,也饱含着朋友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同事们都羡慕我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儿子,能和妈妈成为朋友。其实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沟通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麻烦,在不断解决麻烦的过程中,儿子长大了,我也学了很多新东西。

一年前儿子上了大学,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他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邮件里经常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符号、词语。我当了多年的老师,有时居然看不懂儿子写的东西,每次回复我都嘱咐他有话好好说,免得让别人误解、闹笑话,而他总说我老土,不了解网络语言就瞎批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邮件明显地变少了,沟通出现了障碍。

没办法,为了和儿子交流,我不耻下问,以求知的心态了解网络语言。在网上浏览相关话题,潜入各种论坛看别人聊天,慢慢地我对这些新生的网上词汇有了一些感觉,确实感到一些简捷、幽默的词汇很能传神,有时能传递出一些传统词汇表达不出的意味。

那天,发了封MAIL给儿子,其中写到:“这周末和往常一样,偶要上网潜水,你爸又要呼呼呼。你打算干什么?不会又到学校的BBS上灌水吧?下周考试准备得如何?”儿子很快就有回复:“PFPF,您居然会写这个!偶正要出去和一帮同学去FB,TTYL。”从这以后,和儿子的伊妹儿又多了起来,在和儿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也思考了许多……

今天,虚拟而又实际存在的网络生活正在强烈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语言已成为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简捷、幽默,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譬如,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用“潜水”来形容在论坛上只看帖子而不回复,就十分形象,换了别的词语很难表达出这种感觉;用“PFPF”表示佩服,“TTYL”表示Talk to you later(以后再聊),“88”表示再见,则使文字变得简洁,输入省时。

但网络语言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许多在网上流行的词汇,对于不上网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容易引起误解,影响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在一些要求用语规范的场合,如论文等,就更不可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网络用语。

博客收费以后――

曾经被许多网友关注的“收费的博客”终于从概念走向了现实,国内的几家博客网站相继选择了通过推出新业务的方式开始收费。

从此我们是不是再也不会有免费的博客了呢?您认为博客结束了砸钱的阶段,开始收费无可厚非;还是觉得博客作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本就应该是免费的?您会甘愿掏腰包,而继续自己多彩的博客生活;还是接着享用“免费的午餐”(尽管这午餐没有收费的“可口”)?

欢迎您将您的观点形成文章发送给我们,我们的杂志期待您的参与。请将稿件发送至,我们将择优刊发。

上一篇:永不放弃才能破蛹成碟 下一篇:IT业务从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