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尖上跳舞――从英国舞会文化品读《傲慢与偏见》

时间:2022-09-25 10:10:19

在笔尖上跳舞――从英国舞会文化品读《傲慢与偏见》

摘 要:简・奥斯丁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所著的六部小说,部部堪称经典之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可贵财富。尤其是《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富喜剧色彩,也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同奥斯丁的其他著作一样,该小说以年轻男女的恋爱婚姻问题为题材,通过对贝内特一家四起婚事的对照描述,提出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问题。其中最惯常出现的重要场景,便是舞会。舞会推动了所有重要情节和冲突的变化发展。本文将从英国舞会文化角度阐释《傲慢与偏见》,论证其在小说的叙事推进和角色刻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舞会 文化 叙事 角色

《傲慢与偏见》通过对贝内特一家四起婚事的对照描述,提出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问题,是一部“艺术性十分完美的令人满意的成熟小说”。因而玛吉・莱恩评论道:“简・奥斯丁那个时代的人们把生活的艺术做到几乎完美,这就是小说为什么能够如此受人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它们允许我们读者一同分享那有条不紊、宁静优雅的生活,并和我们自己生活的时代形成对比”。

一、局限性与完美性的辩证统一

简・奥斯丁的作品不仅经久不衰,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越发闪耀着经典的光芒,正是由于其局限性,她将自己的小说比喻为“一块(两英寸宽)象牙,我在上面用极细的画笔精雕细琢”。她的小说,无论题材,人物,社会背景,地理环境,还是情节,都局限在十九世纪英国的乡村生活中,讨论的永远是三、四户人家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场景也只在舞会、茶会、野餐和牌局之间转换,呈现出一份田园生活的静谧闲适。然而,在这番局限性下,奥斯丁细致入微的进行了人物描写和场景刻画。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她被“强行剥夺了在中产阶级的客厅内所能遇到的事情之外的一切经历…关于战争、航海、政治或商业的任何第一手经验,都无从获得…虽然她生活在普通的客厅里,被人们包围着,一位妇女所受到的训练,就是运用她的心灵去观察并分析她的人物”。亦如小说中达西所言,“一般说来,乡下可供进行这种研究的对象很少。在乡下,你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非常单调”;而伊丽莎白却辩驳道,“但人还是有很多变化的,他们身上总是有些新东西值得你去注意。”奥斯丁笔下的每个人物,不仅映照出她的创作智慧与生活哲学以及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对现今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英国舞会文化与《傲慢与偏见》

场景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场景是文学作品中的现实和感官世界的交合。其次,场景中承载了文学作品中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因素。再者,场景中包含着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举止仪态,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与世界观、价值观等。第四,场景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氛围的营造。奥斯丁从小热衷舞蹈,用小说中威廉・卢卡斯爵士的话来总结,“说来说去,什么也比不上跳舞。我认为这是上流社会最高雅的一种娱乐形式”;借宾利小姐的角色又提道:“一个女人不能出类拔萃,就不能真正算是多才多艺。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唱歌、绘画、舞蹈以及现代语言,才当得起这个称号。”奥斯丁常常参加社交舞会,并由衷享受其间的乐趣,所以她总是以无比热情的笔触描绘翩翩起舞的美妙场景,而舞会更是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相爱等情节得以推进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背景之一。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大家所跳的是一种流行于18世纪初的英格兰乡间舞蹈。它更多的是一种公众的集体活动,所有舞者都必须面对面,做着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观看者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舞蹈形式来源于法国宫廷,一定数量的舞者站成方形或围成圆圈。英格兰乡间在引入这种舞蹈形式时,将其改编成更适合舞者的椭圆形的舞蹈形式。“纵向的”成为人人皆知的英格兰乡间舞蹈的代名词。这种舞蹈的原理显示了18世纪英国礼仪的端庄、优雅和正统。完美的英格兰乡村舞蹈的舞步,要求该停下来的时候就要一动不动,该动的时候就必须要舞动起来。在优美地跳好舞蹈的同时,还要求有礼貌地进行攀谈,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关系也正如这十八世纪舞蹈的正规而具有风格的动作一般相遇,谨慎的围绕对方旋转,接着猝然离去,再次在对方周围盘旋,几经接近退避,最后终成眷属。

小说在第二章便透露了两周后将有舞会的消息。贝内特太太喋喋不休的敦促贝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而好挖苦人又性情古怪的贝内特先生不愿直接表明自己已最先拜访,太太愤然责备先生,而伊丽莎白却提醒母亲,“你忘啦,妈妈,我们要在舞会上遇见他的,朗太太答应把他介绍给我们。”舞会是当时人与人初识的桥梁,也是绅士淑女们最为希冀的社交场合。村里的太太小姐们都无限憧憬着这场舞会,认真琢磨着如何打扮自己,舞会在人们的期盼中举行,男士们个个彬彬有礼,宾利先生“仪表堂堂,很有绅士派头,而且和颜悦色,大大落落,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架势”,达西先生“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雅”;女士们个个婀娜多姿,宾利的姐妹都是些“窈窕女子,仪态雍容大方”。无限美好的场景之下,更有那如花朵般芬芳如美酒般迷醉的爱情出现,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舞会中,人们主要关注风度、穿着、礼仪、人品和交际手腕等,大多流于表面,也就导致了伊丽莎白早期对达西的误解和对威克姆的错爱。达西先生甫一出场,“人们便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镑收入”,大大超出宾利先生四千英镑年俸,于是“差不多有半个晚上,人们都艳羡不已的望着他”。然而,过不多久,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并对所有引荐一概拒绝的举止行为,与宾利先生“生气勃勃,无拘无束,曲曲都跳,只恨舞会散得太早,并说他自己要在内瑟菲尔德庄园再开一次”的温纯个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一落千丈,“人人都希望他以后别来了”,而伊丽莎白也对他“着实没有什么好感”。

舞会不仅是营造初次印象的重要场合,也为名媛淑女们的日常交往提供了谈资。在之后陆陆续续的社交活动中,舞会无疑成了前提、强心针和催化剂。在第六章中,威廉・卢卡斯爵士家又举行了一场舞会,这时达西已逐渐为伊丽莎白所吸引。威廉爵士鼓动达西与伊丽莎白共舞,然而出于偏见,无论达西怎样 “恭恭敬敬地请她赏脸跟他跳舞”,伊丽莎白就是无动于衷,这反而令达西“有些甜滋滋地想着她”。达西大度和善,也为他不但不埋怨伊丽莎白拒绝求婚,反而为贝内特家族解决困境,慷慨相助莉迪亚婚事的情节做了一定铺垫;伊丽莎白女性角色中坚毅性格,也为故事情节的坎坷回旋埋下伏笔。第十章,简在宾利家养病期间,目睹伊丽莎白爱姊心切更添爱慕之情的达西,又一次邀舞:“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而伊丽莎白却错解为达西对自己贫贱出身的讥讽,又一次拒绝达西。达西发现自己“真让她给迷住了”。这一来一往,不仅加深了达西的痴情形象,也强化了伊丽莎白智慧聪颖的性格刻画。

三、结语

和着悠扬典雅的英格兰乡村舞曲,简・奥斯丁以其细腻笔触完美呈现出轻歌曼舞的舞会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乡村的浪漫气息,以及人们对生活艺术化的独特诠释。看似一场场舞会,实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人们对精致、高雅的生活艺术的向往和追求。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在舞会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连奥斯丁自己也评论说《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太轻松明快,太露光彩,缺几笔阴影”,但正是这种田园生活的悠闲舒适,体现了人们对真爱与婚姻幸福的不竭追求。爱与和平,永恒的主题,不去过问世事,不管大革命的动乱背景,只谈浪漫爱情,只议论家中琐事和邻里八卦,正是源于奥斯丁对幸福价值观的热忱,也正是简・奥斯丁在笔尖上跳舞的文学艺术作品优雅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John Richetti.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3]黄梅. 起居室里的写者 [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10.

[4]简・奥斯丁著 孙致礼译. 傲慢与偏见 [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5]李乃坤. 伍尔夫作品精粹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6]玛吉・莱恩著 郭静译. 简・奥斯丁的世界 [M].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7]王国富 谬华伦译. 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 [M].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7.

[8]张伯香. 英国文学教程(下)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境”建构有效课堂 下一篇: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使他们学会自学互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