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与城邦的冲突

时间:2022-09-25 09:44:55

【摘要】苏格拉底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家,分别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协调,这也引发了两位哲学家与城邦之间的冲突。在冲突的背后,存在着哲学家的理想信念和独特个性与城邦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两位哲人与城邦间冲突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即要尊重世俗社会,把同世俗社会之间紧张关系降低到最小化。

【关键词】哲人 城邦 冲突 启示

苏格拉底、马克思所处的社会背景

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民主派和寡头党之间的争权夺利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混乱。苏格拉底因不满公民大会判处阿吉牛西战役海军将领得罪了民主派,同时又不满克里底亚为核心的30寡头的统治,也不受寡头党的欢迎。正如赫・乔・韦尔斯所说“他与他周围的生活很不协调。”①

苏格拉底生活的雅典正走向衰弱,而马克思生活的德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在梅特涅的支持下,各邦严酷地镇压一切自由主义运动,禁止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普鲁士在政治上一直沿续着专制制度,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对国内的工人运动和持不同政见者均采取打压政策,这使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很难在普鲁士和统一的德国生根。

哲人与城邦冲突的表现

苏格拉底与城邦的冲突。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判处了死刑。人们他的直接罪名有两条:一是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反对他们的长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教唆犯”;二是苏格拉底引进新的神灵,不信城邦的守护神。实际上,这两条都有向传统观念和习俗挑战的因素。苏格拉底认为尊重长辈但不能盲从,需要判断是非对错,首先应该遵从真理。苏格拉底还认为,每当他需要做出决断时,心中总有一个守护神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这就意味着他只相信自己的守护神而不尊重城邦的守护神。实际上,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两种从根本上对立的原则,一方是哲人苏格拉底,一方是城邦民主制。

早期希腊哲学家思考、关注的主要是自然、宇宙的起源及其本质的问题。苏格拉底则认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西塞罗曾概括地说道:“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②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关注公共人世间的事物,开始转向政治,开始与政治权威发生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把苏格拉底推向政治的对立面。

马克思与普鲁士的冲突。马克思是西方哲学史上与苏格拉底有相似处境的另一位伟大哲学家,他虽没有因追求真理而被处死,但一生几遭政府驱逐,大部分时间过着无国籍的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由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③,所以受尽资产者和政府当局的嫉恨、诬蔑与驱逐。

哲人与城邦冲突的原因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苏格拉底和马克思追求真理的困难处境中可以看出,哲人在城邦中没有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哲学探索与政治权威之间的紧张关系。

哲学总是追求真理,意即正确与正当。为了寻找真理,苏格拉底不断地去追问,不惧任何与之抵触的意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关于何为正确或正当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城邦中是早有定论的,这种定论由城邦中的权威负责解释和解答,因此也是不可侵犯的。当面对哲人追根究底的追问时,权威此刻已无法保障其为权威,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在政治制度上,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公民都有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说,他们用不着学习,就可以参与决定城邦的大事。可苏格拉底不这么看,他认为雅典之所以衰落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制的原则出了问题。如果让不懂得治国的民众决定城邦的大事,不可能治理好城邦。“治理城邦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而不能把国家权力分散在没有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手中。”④但是,雅典人难以接受苏格拉底的理论,因为那完全违背了民主制的基本原则,显然,他的专家治国论与城邦民主制是相互矛盾的。也可以说,他的个人言论和思想与国家的意识形态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应该是他被判死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19世纪的德国各邦中,封建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实行专制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平等日益严重,工人阶级普遍处于极度的贫困境地,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成为了马克思的人生追求,他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也由此而产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与资产阶级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这对马克思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那时他就开始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随着德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革命一触即发,马克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竟大胆宣称“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⑤在《新莱茵报》期间,马克思曾发表了一篇具有挑衅性的文章,文章以难以置信的傲慢姿态宣称报纸永远是革命的,并且毫不隐瞒自己的意图:“我们铁面无情,但也不向你们要求任何宽恕。当轮到我们动手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虚伪的词句来掩饰恐怖手段。”⑥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充满激情而又彻底无畏地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⑦像这种对现存制度毫无畏惧的彻底批判的语言风格,无疑使他追求真理的道路变得愈加艰难,而他与政府之间紧张冲突的矛盾关系也就难以化解了。

哲人独特的个性品质。苏格拉底和马克思性格上也有非常相似之处,那就是善于讽刺挖苦别人,唯我独尊,不怕得罪人。苏格拉底喜欢与人对话并以此为职业,目的在于揭露人们的无知,促使他们走上求知的道路。在自知“一无所知”的极度谦虚背后,隐藏的是“远胜于其余人类”的极度自大。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虽然有助于发现事实真相,却得罪了许多人。

苏格拉底如此,两千年后的马克思又何尝不是呢?由于他的刻薄、自负与傲慢,马克思政治上的敌人远远多于朋友,他曾被人称为是“骂人天才”。例如,他曾指责考茨基为“一个平庸而目光短浅的人,过分聪明……是个天生的俗种。”⑧一位美国参议员曾这样描述马克思:“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意见,甚至不会出于尊重而屈尊考虑一下。对任何反驳他的人,他都予以极度的蔑视;对每一种他不喜欢的观点,要么辛辣地讽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无比的愚昧,要么轻蔑地诽谤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动机不纯。”⑨

苏格拉底和马克思不知道自己的探求真理的方式会使城邦的政治根基造成多大影响,也忽略了自己的这种探索活动对自身的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哲人与城邦冲突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死和马克思追求真理所处的不幸遭遇说明了肆无忌惮的哲学探索活动是不可能在城邦政治中生存下来的,这样,哲人如何在城邦中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场所,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促进其哲学与人的世界(城邦)的统一,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尊重世俗社会。哲人与平庸的人不同,他们乐于探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实并努力发现真理,正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的追求,容易触犯政治权威的根基,从而造成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哲人不但要研究理论知识还要学会研究人与人的世俗关系,学会习惯于常识世界,尊重并试图去理解人们关于事物本性的种种规定,这样哲学探求本身也就日渐变得安稳并得以继续发展了。

与城邦保持适当张力。利益冲突往往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哲学家们在致力于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应学会保全自己,要考虑到自己的活动会对当权者的利益造成多大的影响,要想顺利从事自己的探求活动,必须要懂得如何让当权者接受自己的追求方式,这样才会把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到最小化。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苏格拉底与马克思可以说是永垂不朽的,他们为时代、为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对真理的追求为人类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终极关怀。重新学习和思考他们的思想和境遇,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对于促进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吴文藻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②④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9、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7页。

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0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60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71页。

⑨[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

上一篇:辛亥革命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下一篇:从历届奥运会口号看体育人文精神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