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为他著文章

时间:2022-09-25 09:10:07

铁凝为他著文章

在我的印象中,著名作家铁凝,总是沉醉于她的小说和散文的优美无比的如诗一般的意境之中,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的篇章为数不多,写领导干部的篇章好像几乎没有。可有这样一个人,在他任县教育局局长期间,只与铁凝有过很短时间的接触,就以其高尚的人格p务实的作风p强烈的事业心深深地吸引了铁凝,使得铁凝为他写出了题为《我的两位老乡》的近5000字的篇幅不菲的散文,发表于1989年11月16日的《河北日报》“布谷”版上。

他是谁?他是我的导师恩师,也是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导师恩师,他是曾在河北省赵县文化史教育史上涂抹了浓浓一笔的人。他是谁?他是河北省赵县退休干部顼国成。

顼国成,男,生于1932年,河北省赵县沙河店村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1957年,于河北省冀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藁城县任教,曾任教导主任、中心校长等职,后到县宣传部门工作。1973年底,调回赵县,先后担任县京剧团党支部书记、南白尚公社党委书记。1981年10月,任赵县教育局局长。1989年5月,教育局改为教育委员会后,任教委党委书记。1990年5月,因年龄关系,改任教委调研员。1993年1月,光荣退休。

自参加工作始,顼国成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他善于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他严以律己,坚持原则;他知人善任,清正廉洁。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足迹。其中,在赵县教育局及教委任职的那段时间,是顼国成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更是赵县教育系统有史以来教育教学大步前进、学术气氛最为浓厚的时期。他不满足于只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并为有赵州桥、石塔、柏林寺及雪花梨闻名天下的赵县文学人才缺乏而深深忧虑。为开辟第二课堂及为赵县培养文学人才,1986年7月1日,在他的倡议下,由教育局、文化馆、团县委三家联办的赵县业余文学讲习班在赵县师范学校开班了。教育局负责提供经费和场地,文化馆负责联系讲课教师,文化馆主办的《赵县文艺》和团县委主办的《足迹》负责刊发学员的优秀作品。利用每周日上课。他们请来了铁凝、刘小放、王洪涛、边国政、孟敏、赵立山及袁学骏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及报刊编辑。这些作家、诗人及报刊编辑结合自身的创作与编辑实践所谈的经验与体会,对赵县众多的文学爱好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就在办班期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开始了。于是,讲习班便成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此后的几年里,顼国成发动全县数千名中小学师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这一举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据统计,全县师生共搜集整理出民间故事33050篇、民间歌谣25818首、民间谚语26280条,辑印出民间文学集成内部资料卷4本,计53万字,在地区集成卷本发表作品441篇(首),计25万字。1989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赵州桥的传说》(20万字)和《李老爱歌谣选》(122首,10万字)两部书。其中,《赵州桥的传说》荣获省五年集成成果长城奖,他被荣记三等功。《河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通讯》1990年第2期为“赵县教育系统民间文学集成论文专集”,收论文21篇,共10万多字。他的论文《抓好民间文学集成,活跃学校第二课堂》发表于《中国民间文艺界通讯》1988年第2期上;1991年,他的论文《师生参加民间文学活动,提高写作水平》荣获河北省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首届优秀论文奖。1988年,他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这一项目的最高奖──纪念奖。1991年,他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97年,他被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河北省优秀民间文艺家”。为此,他也受到了我国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著名作家铁凝及专家贾芝、乌丙安、金荣华等人的好评。

也是在办班期间,“意识流”小说,“朦胧”诗正在盛行。顼国成感到迷惑,许多中老年文学爱好者也感到迷惑。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祖国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而不应该一味的“洋化”,更不应该玩文字游戏。在顼国成的提议下,一个致力于旧体诗词创作的诗社开始暗暗地酝酿。1986年11月23日下午,在赵县师范学校,一个由顼国成、柏永青、张增辉、李生田、刘连辰等 12?人组成的诗社宣告成立。屈原有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社成员刘连辰建议取此句诗意,将诗社命名为“求索诗社”。全体成员一致通过,并一致推选顼国成为诗社社长。他们,愿在漫漫长路上苦苦求索。诗社成员们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几年间,《燕赵诗词》、《太行文学》、《石家庄日报》等省地报刊发表了诗社成员的大量诗作。顼国成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写作及求索诗社的发展壮大之中。他在县城居住期间,他的家是诗社的活动中心。2000年7月1日,他由县城搬回老家沙河店居住。于是,沙河店,这个偏僻的位于赵县最南端的小镇,以赵县第二中学为联系处,成了诗社的又一个活动中心。顼国成走到那里,便把求索诗社的火种撒到那里。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人加入了求索诗社。求索诗社由成立之初的12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00余人。积累的诗词稿已达1万余首,公开发表的诗词即达1千余首。顼国成,作为求索诗社的社长,?在完成繁杂的组织工作的同时,也创作并发表了大量作品,为其他诗社成员作出了榜样。仅从1999年至2004年几年间,他就在书刊上发表诗词200余首,并有数首诗词在全国及省市获奖。截止目前,收录其诗词的书刊达77种,收录其文章及格言的书刊达19种。

因为他在教育、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及在旧体诗词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传略被载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25部辞书。《建设日报》以《好局长──顼国成》为题,以整版篇幅发表长篇通讯,并配编者按《一面镜子》,向读者推介教育界的一面旗帜顼国成。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千年风流》一书中《顼国成与求索诗社》一文,叙写了顼国成创办求索诗社并轰轰烈烈走到今天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由中国作协《文艺报》社《艺术人生》编辑部编辑、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人生》一书中《一个芳香四溢的梦》一文,描述了顼国成数十年来不懈探索的艰苦历程。同时,作为此文主人公,顼国成被中国作协《文艺报》社《艺术人生》编辑部授予2004年度《艺术人生》编辑部百名之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作为赵县关工委副主任p沙河店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顼国成特别重视这项工作。他以学校和农村作为自己工作的的重要阵地。首先,他对在校师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近年来,他在包括赵县中学在内的全县24所中学及两所小学作如何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报告,听讲师生达29328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次,他注意发现好的校长及好的学校。如,他发现李家庄小学校长孙明杰及赵县第二中学校长张同锁抓教学很有办法,就将他们的事迹写成旧体诗,发表于《中华老年》。再如,他发现南寺庄乡中学美术教学很有成绩,学生作品于全国及省市获奖,亦撰诗进行赞扬。再次,针对有的子女不孝顺老人的现象,他抓了两个好的典型。一是赵县第二中学离休干部周如玺的子女,二是丁村离休干部白寿法的侄儿侄媳侄孙。此举,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鉴于对顼国成退休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他还先后被县、市及中国老年文化研究会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他是谁?他就是顼国成──那位使得铁凝为他著文章的人!

作者简介:赵长青,男,生于1966年,河北省赵县人。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赵县作家协会主席。2004年,被石家庄市文联评选为首届石家庄市十佳青年作家。2011年,被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评选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当选为赵县政协常委。诗歌及散文曾获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散文学会、河北省作家协会及河北省散文学会等单位颁发的奖项20余种,评论曾获河北省文联及河北省文艺评论创作中心颁发的第六届河北省文艺评论奖。2011年8月,散文集《洒满阳光的日子》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威尔士:科学的摇篮 下一篇:那年夏天的风扇( 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