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设计之我见

时间:2022-09-25 08:56:08

导语设计之我见

摘要:成功的导语像磁铁,深深地吸引学生;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像细雨滋润着每一位学生。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对整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语起到激趣又激情的作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这对语文老师在语言素养、文学素养、进取、创新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导语设计

语文

教师的素质;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这是我在上《琵琶行》时的导语设计,因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很快的与我一道走进课文,欣赏那美妙的音乐,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我若为王》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他,落拓不羁,不拘小节,口无遮拦我行我素,一生坎坷,多灾多难,十年囹圄 ,八年病疴,还能活到83岁,这是一个奇迹。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而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射向敌人的鼻梁。”能与鲁迅相提并论,这是奇迹中的奇迹。他就是曾经坐过大牢却又怀念监狱的怪老头,著名的杂文作家聂紺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我若为王》。这样简洁又突出作家特点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了解作者,并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折服,很想知道课文内容,这就是导 语的作用。

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作导语,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要达到这种境界,对语文老师的素质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语言素养

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而导语设计对此要求更高。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 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文学素养

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导语设计中去——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三、进取,就是要有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深、广博的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从国内国外重大新闻到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从民俗民风到流行歌曲、服装,只要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的,都应有所涉及、有所了解;只有更多的引入鲜活的知识,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另外,“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语文教师,还应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肚子里要能装下许多唐诗宋词、古今佳句,在适当的时候便呼之即出,运用奇妙。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知识的积累,要随时随刻,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能力,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在这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变革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识;以“终生学习”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要能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语文教师。这样,才会设计出像磁铁、像钥匙、像细雨一样导语,深深地吸引学生;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滋润着每一位学生。

四、创新,就是要做一位创新者

同志曾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文教育的重点是打好语文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二十一世纪,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在创新教育的发展下,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点,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陈规旧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具体说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倦学习,拓展知识,刻苦磨砺,提高素质。不仅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之中,不断开发、巩固,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完善创新思维能力,优化 创新个性和创新品格,积累、升华创新教学的经验;而且还要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形成独特的创新教学风格。以发展个性,培养成材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学生是百花园中的花,各具特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像花一样怒放,像花一样多姿多彩,语文课堂的导入应充分体现生活的丰富美丽,跟时代的步伐走,随生活的脚步前进,在变化中导入,在导入中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对整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语起到激趣又激情的作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为此,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的听力能力 下一篇:论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