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教合璧 心歌双畅

时间:2022-09-25 08:25:32

2012年4月,我的恩师温可铮先生辞世五周年。腊春多雨的三月,天气阴霾,唇齿孤寒,沉闷寒冷的天气里,听着恩师演唱的CD专集,悠缓的音乐里,跟随先生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使我想起了恩师的音容笑貌、亲切的话语,厚重的艺术修养与学识,富于独特思想情感的艺术表演,以及独立见解教学方法,令学生油然敬佩,久久难以释怀!

在先生逝去五周年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并梦到先生神采奕奕的容颜,对声乐的学术观点的讲解口若悬河、娓娓道来,又不时形象生动地演唱、维妙维肖。很奇怪,这种梦境我经常会梦见到,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缘故吧。先生一直在我心里。

一、用歌唱铺就人生轨迹

1950年先生举办了第一场独唱音乐会,一唱就是近七十个春秋,一唱就唱到生命的尽头。上海音乐学院谭抒真教授称赞他:“温可铮演唱歌曲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演出场次之多,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在国内不仅限于歌唱家,即使将器乐演奏家在内,无论谁也不能和他相比。”在近七十年的演唱生涯里先生参加了2000余场的演出,其中个人独唱音乐会占近300场,保留曲目近600首,涉及中、俄、意、英、法、德、西班乐等国的咏叹调和艺术歌曲,以及各国民歌、宗教歌曲、黑人灵歌等。

这些数字的背后,放大了一位歌者对歌唱艺术的痴狂、挚爱与执着的追求,呈现一位歌者生命的状态和对生命热爱的炽热情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音乐是我生活的唯一意义,我所有的自尊自信都来源于音乐,我活着就是为了歌唱”。

这是一位歌者的内心独白,把音乐、歌唱的艺术与鲜活独立的、毕生的生命意义,真切融合那么纯粹。歌唱,是他生命的全部。

恩师一生钟情歌唱艺术,同时以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次演出。演出的当天,他几乎不说话,保存体力,积蓄精气神,演出时以最佳的声音状态、最饱满的歌唱热情,诠释着用心准备的每首歌曲。因此,可以自豪地说,恩师的每场演出都非常成功,四座皆惊,感人肺腑。

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恩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忍辱负重情况下,时刻也不忘他心爱的歌唱艺术。

为了不让人发现他歌唱,他与妻子一起骑车,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荒野的一棵树下,放声歌唱。歌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在黑暗中,他用真善的力量,呐喊出了渴望寻找光明的勇气和信心,企盼黎明曙光的到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先生始终以自我修为的态度对待歌唱,从不懈怠自己,无论在苦闷与快乐的状态下,坚持歌唱、研磨技艺,不断超越自我。跟随恩师钢琴伴奏一生的师母告诉我:“我和温老师五十多年如一日,每天不少于十二小时的练声、教学、背谱、背词、合伴奏、听唱、抄乐谱、看音像制品,每天上午温老师都要连唱20首歌曲以上”,对于一位歌者来说,连唱20多首歌,这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技术、艺术、风格、音乐的要求把握,那么多语言的准确把握,更是件难事。但恩师每天上午坚持一场多音乐会的曲目量!这毅力,常人是做不到的!我想,这会让除恩师之外的所有的歌者而感到汗颜。五十多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师母跟我说:“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朴实的语言,奏响着他们志存高远为声乐事业共同奋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华彩和谐乐章!这朴实的语言鞭策着我们这些后生,不断激励着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二、教与演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笔者从事演唱与声乐教学已二十多年了,国内外的声乐专家的讲学与演唱见过不少,但真正既能唱的又能教的专家其实并不多。有的歌唱家很著名,唱的也很棒,你问他高音如何唱出来了,讲不出所以然,他只能给你作示范。歌唱大师帕瓦罗蒂,他总是让观众看他如何唱,人们总问他,你的声音为何如此动人,他说:上帝吻过我的嗓子!但恩师在演唱和教学两个领域中都非常杰出。

声乐理论与教学本来就形而上的观点较多,难以用具像的语言去描述,更何况在教学中,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语切中要害并施以对应的办法,碰到难点问题有时也会束手无策。声乐教学涉及到的内容、方法很多,包括个体接受能力差异等等,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老师独特的思想和教学方法。那么,从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讲,必须弄清楚演唱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宏观艺术视野下的各自独立性的把握,还有教与演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等等。教得好,必须有唱得好的经历。

我认为恩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不仅体现出他个人的高超演唱水准,更使演唱与教学的壁垒打通,形成演教合璧、教演融合的声乐学术思想。

声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一门学科,它必须通过舞台表演来体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可以说声乐就是舞台实践的艺术,离开了舞台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因此恩师经常组织学生演出,带领学生同台献艺。笔者自国外研修回来,一直跟随先生学习,多次参加由先生组织的各类艺术表演活动,从中得益匪浅,技术与艺术展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每当重大演出,中外歌唱家同台演出等等,恩师总会叫上我。我想这不仅主要体现先生的教学思想,通过高水平演出,不断找差距,演时的同时可以相互取长外短。更主要是通过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表演中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恩师经常在演出完后,对每个学生的艺术表现一一点评。学生唱得好,他一直满脸笑容,唱得不好,他总是心事重重。他从不训斥学生,循循善诱的语调,却让学生们倍感紧迫与严厉。笔者认为,演完后的总结与点评,恰恰能够发现重要问题之所在。一是舞台的声乐表演,跟在琴房里相比,既便唱同样一首歌,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前者更注重舞台的总体把握,更夸张更艺术地刻划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从声音到形体、从精神到做派,要远远超越于琴房里的演唱效果。因此,先生以更多的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这就是恩师培养学生方法与着力点,用舞台实践去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舞台感的缺憾,让学生在课堂向舞台延升的同时,不断增强舞台艺术的表现性,同时使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入良性循环。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并非所有老师都能做到,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那份真挚的爱心与责任心,这不正是浮燥尘世之下,声乐老师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吗?

应该说,用教与演打通的教学方法,效果则事半功倍,专业长进飞速。刚刚荣获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的郑洁,曾是恩师的学生;前线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孙振华;中国声乐学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俞子正教授等等,不计其数的学生在演唱和教学两个领域中,崭露头角,担当重任。这些都是先生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的结果。

实践证明,教与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双重价值,是把声乐主体价值以最大化的呈现。

三、艺术内化的阐释与生命的抵达

2007年1月28日,恩师荣获“中国诚信人生十大杰出人物奖”,他是其中唯一一位音乐家。这是恩师在世的最后一个奖,一个人生含金量极高的奖。它充分表现了恩师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锐意进取、始终如一的诚信精神,充分表露了一位歌唱大师用生命谱写人生咏叹的真诚与率意,完成了他一次用真诚与大爱,铺就人生绚丽画卷的生命抵达!

78岁的辞世,对一个还有着远大理想与抱负的歌者来说那是太残酷、太短暂了,但恩师用有限的生命厚度,矗立起了一座令人仰慕的高大丰碑,是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最有力量、最完美的阐释!

恩师经常告诫我们,歌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人的心象的真实呈现!美妙的声音均来自纯洁的心灵。做人要堂堂正正,心气就正,歌就唱得大气!他经常提醒我们说,声乐不是技巧的类比,是文化底蕴的较量,亲切话语,如沐春风,让我们体悟出“功夫在诗外”的深刻道理。同时,恩师经常与我谈起他的爱好:绘画与书法。在这看似是课后的聊天,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步入了另一个缤纷绚丽的美妙世界,侃侃而谈中,会让你充分领略到先生其它子妹艺术的丰厚学养与独到的艺术见地!

难怪先生的歌声如此美妙、迷人,这不仅得益于他对声乐艺术的孜孜以求,更与其丰富的艺术学养与修养密不可分!他把其它姊妹艺术进行通融、内化、寻找共同审美性的同构关系,因此恩师声音的载体里则显得丰姿多彩、精彩纷呈,独特的、非常鲜活地、生动地塑造一个又一个的音乐形象!“杨白劳”、“魔王”、“跳蚤”、“船夫”、“酒鬼”、“魔鬼”、“仆人”等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此高的艺术境界博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仅摘一则可窥见其全貌,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这样评价先生的“他演唱的《萨尔瓦托・罗萨》非常精彩、我感到惊奇,演唱无懈可击。”

老师,您是令人尊敬的一代声乐宗师!您为歌唱而生,您用生命讴歌了时代,以及心中唯美的精神世界。您旷达的胸怀,成就了您曲高旷世响宇的大千气象;您历经磨难的传奇人生,铸就了刚正不阿的伟大人格!您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彰显了一位昂扬生命勃发的大家风范!您的学术思想将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协调、照片提供欲耕先生)

张美林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课论纲 下一篇: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