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一学生化学基础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9-25 06:38:32

我校高一学生化学基础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我校位于粤北山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教育基本设施不够发达,教育理念也不够先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应试教育比较严重。且近几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小学初中实施快乐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理论知识的落后。高一新生所拥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新课程和高考的要求差距较大。经调查发现,我校高一学生化学基础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初高中教材的内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和学生的心理压力等方面。本文就我校2012级高一学生化学基础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探讨。

一、原因分析

1. 教材的原因

高一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和综合程度大大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规定高一开设化学必修课,第一学期学习《化学1》,第二学期学习《化学2》。《化学1》在第一章安排了与初中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来组织初高中衔接教学使学生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但紧接着安排了“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其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多数学生遭受了打击。然而,这只是高一化学学习的开始。紧接着还安排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钠、镁、铝、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几乎涵盖了无机化学中主要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涉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和物质性质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这么多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化学2》则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又较好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有向选修靠拢的趋向。“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等内容,更是很难区分必修与选修的界限,毫无疑问,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任务加重了,高一学生畏惧化学、化学基础差也在情理之中。

2. 教法的原因

2.1 授课内容

教师授课内容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效果。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高一、高二、高三循环教学,许多高三教师回到高一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对象已换成才离开初中的学生,也不了解初三化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因此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仍习惯性地按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迫于高考升学率,他们认为必修教材存在系统性不强、内容太广太浅的缺点,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酌情增加知识点数量和难度。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把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的方法讲得很全面、很深,甚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电子守恒的相关计算一并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感觉很吃力,于是造成基础差、能力差的现象。像这种“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教学内容“门槛”设置太高,结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许多老师叹息学生基础差一届不如一届,却不知道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2.2 授课方法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材处理等进行反思的教师;是一个能不断反思教材可以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还可以怎样学的老师。而很多教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教师专制的多,学生自主的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因为课时量多而逐渐用黑板实验或动画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从而使化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动,却增添了几分枯燥,学生对化学越来越失望,很多学生从因为喜欢化学而努力学习演变为为了学业水平考试或为了高考而学习化学。结果是教师讲得嘶力竭而学生却不喜欢,师生互相埋怨。笔者对“如果可以选择,你喜欢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9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统计结果见表1。 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上粉笔教学课、讲述教学课,喜欢上探究课、实验课、习题课以及动画教学课,因为这些课学生容易参与其中,获得宝贵的体验,同时也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做对了有成就感,做错了就会自我反思找原因,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调动,所以这些课受学生欢迎,而粉笔教学、讲述教学还是老师讲的太多,沉闷枯燥,学生不欢迎。

3. 学法的原因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科弱势,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存在学科弱势。中学生学科弱势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或是因为对该学科的兴趣不足而缺乏动力,或是因为对学科教师有偏见而不愿意学习该学科,或是因为该学科学习不得法而产生了畏惧心理等。一个高一学生说:“我们初中的时候,从来不需要自己去想下一步做什么,我们习惯了老师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可现在老师有时让我们自己预习,自己学习,自己复习,我们做什么好呢?”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听命于教师,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主动性、计划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阅读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同学帮忙,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知识多是经过死记硬背得来的。

众所周知,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独特的作用,预习是听课的准备,听课是学习的关键,作业是对听课知识的消化巩固,复习是对知识的提高升华。而到了高一,许多学生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法因素是一种诱导成绩发生“负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对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能把握好学习的环节。”“学习有计划性,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后能及时复习反思”等有关学法问题的调查发现,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只占23%,有68%学生为了考试才坚持学习。上课时能坚持对一些重点内容记笔记或在重要地方做记号的占48%。在学习计划性方面,一天的学习如何安排,不费心去想的学生比例高达60%,大部分学生依赖教师的督促和要求,教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教师不作要求,根本就不知道该做啥,也不知道怎样去做。从学习的内容、进度,到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如果老师检查不力,就会得过且过,长久下去就形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

4. 心理的原因

上到高中后,化学学科知识点繁杂、零散,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学习难度加大,加上频繁的测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易产生精神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忧心忡忡,时间久了就产生厌学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就消极放弃。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内驱力,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行为不端正。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自控力,虽然有时很想学习,但经不起看小说、上网等的诱惑,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抄袭作业等。学习缺乏毅力与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们甚至会为自己贴上“标签”。比如:“我天生就不是学化学的料”“我初中时化学基础就差”,“我能力差,学不好化学”。

二、解决策略

1.“三自主”教学法

要给学生营造自主“体验”的情境。教师要增强民主意识,把尊重带进课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带微笑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听、看、思、记、做、议,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要给学生足够自主“发现”的时间。我们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舍得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或时间很短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到位,老师便急于说出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懒于动脑或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从而失去了发现能力。

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成功”的机会。凡是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凡是有学生能说会做的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让学生自主获得成功,真正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2.“三先三后”学法

先预习后听课。预习时抽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看看哪些是懂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把不懂的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标注清楚,进行初步思考。这样,有侧重地听课,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的效率。

先复习后作业。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时,要再次阅读教材,回想当天所学的内容,追忆老师讲课的过程,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读懂老师已讲的例题,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知识遗忘,易于巩固记忆和完成作业。

先反思后提问。学会独立思考是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是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在学习中,要肯动脑筋,发现问题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仍得不到解决时,应虚心向老师、同学等请教。

上一篇:写作的动力来源于生活的提炼 下一篇:古诗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