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保险中代位求偿权的性质探讨

时间:2022-09-25 03:51:16

海商保险中代位求偿权的性质探讨

【摘要】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是海商保险中一项重要权利,它作为一种法定权利,其取得需基于保险人的有效实际赔付,其实质并非法律权利的转让,而是法律地位的转移,即保险人取得该权利是基于取得了被保险人在运输合同中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海商保险 代位求偿权 权益转让书

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是保险法中古老而颇具特色的一项制度。据考证,有关代位求偿权的最早表述是1748年英国法官提出的。保险代位权,又称“权益转让”,指保险人在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后,如果第三人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或保险标的损失负有赔偿责任的,保险人有权在其已经承担的保险补偿金额范围内向第三人追偿,而被保险人必须将向第三人追偿的权利转让给保险人。①

从权益转让书的法律属性分析代位求偿权的性质

当海上保险事故发生时,如果该事故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则被保险人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后,会签发一张《权益转让书》给保险人,将自己享有的包括向造成货损的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转移给保险人。

权益转让书的签发。在一桩代位诉案中,卖方委托被告运输一批货物,运输船舶在承运途中,于香港海域沉没,原告承保的货物全部灭失。卖方作为保险受益人向原告索赔,原告对此做出了赔付。卖方向原告保险公司出具了权益转让书,确认收到原告的赔偿。原告认为,其不论根据《海商法》第252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或是债权转移的原理都取得了代位求偿权。遂向广州海事法院提讼,请求造成损失的第三人(航运公司)赔偿其支付的保险赔偿金及其利息。然而,原告时提交的证据中并未证明自己已实际支付保险赔偿。合议庭经审理一致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2条规定,保险人实际支付了保险赔偿金是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的必要条件。若保险人未实际支付保险赔偿,即使取得被保险人的权益转让书也不能取得代位求偿权。因此,法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权益转让书记载的内容。在另一案中,卖方公司将一批货物卖给新加坡一公司。货物集装箱在装上第一程船后因作业事故落海,卖方公司出口的货物严重受损贬值。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进行赔付,取得了残损货物和卖方公司签署的《权益转让书》。其上载明:本案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应由第三方广州外运公司负责赔偿,现将追偿权转让给保险公司,并协助保险公司共同向第三方追偿。原告保险公司以中国外运广州公司和“穗港驳513”轮船东广州港船务公司为共同被告,请求二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广州港船务公司答辩理由之一是:卖方公司出具的《权益转让书》中仅将向广州外运索赔的权益转让给保险公司,依据该《权益转让书》,保险公司只能向广州外运追偿,不能向船务公司追偿。广州海事法院审理认为:保险公司依法取得代位求偿权,有权向造成货损的第三人追偿,确定货损责任人应依照运输合同和调整该运输合同的法律,而不是依据《权益转让书》。

由以上两案可见,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取得必须以实际支付保险赔偿金为前提,并且对此项支付的举证责任在保险人一方。《权益转让书》的签订并不当然的将被保险人向第三人的求偿权转移给保险人。该权利的取得不以权益转让书的交付为要件,且代位求偿的对象应遵从法律的规定或者运输合同事先有效的约定,而非《权益转让书》的内容。

在国际上有两种代位求偿权的方式,一是“请求代位主义”,即履行赔偿义务后,必须经过被保险人的转让才可取得代位求偿权。二是“当然代位主义”。即代位求偿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其取得不但要以实际支付为前提,而且以实际支付为标志。②我国采用后者。

从保险理赔范围与第三人的责任范围分析代位求偿权性质

在保险公司的代位求偿之诉中,保险公司作为原告,向造成货损的第三人请求赔偿,通常承运人是致货损的第三人。按照《海牙规则》,承运人对其承运的货物可以享有17项免责。其中第一项是“船长、船员、引水员或承运人所雇用的其他人员在驾驶或管理船舶上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那么,一艘货运轮在行驶中如果因为船员的疏忽大意而触礁,导致船舶底部渗漏,损坏托运人的货物,则投保人可根据保单获得理赔,而保险公司行驶代位求偿权却由于承运人的免责而无法向承运人追偿。

在另一案中,德国MY公司(卖方)与捷高公司(买方)达成CIF买卖合同,货物从德国经海路运至上海,交给买方指定的收货人捷高上海公司。货物运抵上海后,收货人凭提单在港区提货,运至其所在地的某园区内存放。上海新兴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公司)在该园区内为收货人拆箱取货时,货物坠地发生全损。涉案货物起运前,MY公司向德国某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单背面载明:被保险人为保险单持有人,保险责任期间“仓至仓”,但未载明到达仓库或货物存放地点的名称。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支付MY公司保险赔款后取得权益转让书,并向联合公司提起代位求偿之诉。法院认为:收货人凭提单提货,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MY公司不具有保险利益,且货损事故发生时保险责任期间已经结束,保险公司不应理赔。保险公司不能因无效保险合同或不当理赔取得代位求偿权。遂判决对保险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原告不服判决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因此,从追偿的效果来看,保险公司是否追偿成功与其作为保险人的赔偿没有必然联系。代位求偿权作为一种救济权,它的范围并没有新的设定,与对货物有财产利益的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针对造成货损的第三人权利完全一致。在上一案件中,保险公司虽然已经实际赔付了保险金额,但法院认为保险人的赔偿缺乏依据,属于不当理赔,因此保险公司并不当然获得代位求偿权。所以,代位求偿权的取得必须是基于保险公司有效的实际赔付,不当赔付或者因无效合同发生的理赔都不能成为保险公司获得代位求偿权的依据。

从权利的转让分析代位求偿权的性质

《海商法》第252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自保险人支付赔偿之日起,相应转移给保险人。而究竟转移给保险人的是何种权利呢?

在一桩代位诉讼的案件中,被告船公司与托运人签订货物运输合同,后发生货损,托运人从原告保险公司处获得赔偿后原告取得代位求偿权并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赔偿货损。被告辩称,原告提起的请求已过诉讼时效。根据《海商法》第257条第一款规定,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者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在本案中,承运人向法院提讼时已超过一年的诉讼时效,丧失了胜诉权。法院最终判决该案已过诉讼时效,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建立诉讼时效制度,其最大的功能是稳定法律秩序。而在代位求偿之诉中,若保险人作为代位求偿权的独立享有者自其取得权利开始重新计算诉讼时效,也是符合诉讼时效制度的本意的。可是在海商保险实务中,如果保险人自做出实际有效理赔之后取得代位求偿权并重新起算诉讼时效反而使不确定的法律状态持续更长的时间,因此这种做法是有悖代位求偿权设立的初衷的。

因此,笔者认为代位求偿权的获得并不是一种单纯转让向第三人求偿之权利的行为,其本质是法律地位的转让,即“代位”的本意。《海商法》中所述“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其实是被保险人基于运输合同当事人的地位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基于这样的理解,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后诉讼时效不重新起算并且保险公司的求偿权范围与被保险人直接向造成货损的第三人的求偿权完全一致就有据可依了。

而代位求偿制度中,保险人的求偿是以代位为前提的,该权力的取得原因是继承了被保险人的法律地位,保险人应以其个人名义向第三方责任者行使追偿权,代位求偿权利人是独立的,不是被保险人的人。保险人是替代继承了被保险人基于运输合同而取得的法律地位,从而产生了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诠释》中这样阐述“保险人按照保险单条款的有关规定支付了全损或部分损失的赔偿之后,有权使自己处于被保险人的地位,获得被保险人有关该损失的一切权利和补偿,既可替代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提讼,亦可取得对该项损失的共同海损补偿的权利。”④

总之,海商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是一种法定的权利,它是在保险人支付实际有效保险赔付金额后自动取得的,它的取得和求偿范围不以《权益转让书》的记载为限。代位求偿成功与否与保险公司的赔付无直接关系,前者由运输合同调整而后者是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最后,代位求偿权的本质并非单纯的权利转让,而是法律地位的移转,即保险公司取代了原权利人的法律地位,而求偿权是基于法律地位所产生的权利。(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注释

①赵中孚:《民商法理论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250页。

②司玉琢主编:《海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 380页。

③高言,康军主编:《海商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年,第192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诠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5年9月,第461页。

上一篇:法律语言如何中规中矩 下一篇:群体性诉讼制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