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史视角看儿童概念的演变

时间:2022-09-25 02:47:29

从社会史视角看儿童概念的演变

【摘要】在历史的变迁中,儿童已不是一个生理的、年龄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概念。关于儿童的内涵一直是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断制造出特定时代的儿童概念。社会期待和社会关系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儿童概念演变的主要动力。国家、学校、家庭、同伴群体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儿童;社会史;国家;社会;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16-04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能阅读到的有关童年或儿童的描述都是社会对儿童概念的重新解释,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对儿童概念的不同赋义。在历史长河中,儿童是沉默的、无声的,儿童的世界通过成人的描绘才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人一直在建构自己心目中的儿童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一直只是一种话语方式,而不是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儿童”这个词语通常只是一个由成人来探讨、解释和表达的概念。

纵观拉丁语中指称儿童的语词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发现早期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经历了三种变化:一是由抽象化的儿童称谓到具体化的儿童称谓,二是由夸大化的儿童到娇小化的儿童,三是由关注儿童的个体生活到关注儿童的社会生活。在语词的不断变迁中,儿童这一概念所蕴含的附属性也在不断变化,其情感意义更加突出。同样,在看待童年概念这一问题上,成人世界也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童年的时间段向小年龄延伸,另一种则是将童年的时间段向少年方向延伸,致使童年概念逐渐扩展。童年含义的变迁不仅仅表现为时间层面的简单拉长或缩短,还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比如“儿童优先”原则的社会背景等。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不断赋予童年以不同的意义,童年与儿童概念一样不断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从社会史视角来透视儿童概念的变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一、从历史变迁看儿童概念的演变

每一个历史时段都造就了相应的儿童概念。在科举时代,儿童被解释成科举儿童、读经儿童;在战争时代,儿童被解释成流浪儿童、革命儿童;在转型时代,儿童被解释成考试儿童、留守儿童、电视儿童、失学儿童、流动儿童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造就了不同性质和生活样态的儿童,赋予儿童概念不同的内涵。

当前,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生活正日益从总体性的社会格局向分化性的社会格局转变。〔1〕在分化性格局的社会中,社会已被分化成不同的阶层,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2〕 儿童也因其父母所处的阶层不同而归属于不同的阶层。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存具有双重价值,即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在解释儿童概念时经常做的便是利用多种方式把儿童的个体价值转换成社会价值。〔3〕这里的转换过程更多的是从符号意义上来说的,如政治的、经济的、情感的、道德的。比如,从儿童具有的经济价值来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历史条件下,儿童被当作直接的利润生产者,成为工厂的一名童工,而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当代社会,儿童已经不需要直接参与生产来体现其经济价值,而是更多的被成人世界当作一种消费符号。

二、从国家政策变化看儿童概念的演变

儿童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有关儿童的法律法规来体现的。不同时期的法律法规对儿童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国家对儿童年龄的规定反映了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儿童社会属性的认识。在不同的法律文本里关于儿童的年龄有不同的表述。在关于儿童的年龄表述中,儿童的生理年龄被转换为社会年龄,儿童本身所代表的自然性生理要素被涂上了社会文化的制度化色彩。比如《儿童权利公约》(1989)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也把未成年人看成是未满18周岁的公民。自此,儿童的年龄向前向后延伸,由原来的3~6岁扩展到0~18岁,儿童的生理年龄通过法律法规的界定转换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意涵的社会年龄。

从国家对儿童的社会期待来看,从建国初期的“又红又专”,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不断调整着与儿童的关系,建构着国家意义上的儿童发展标准,规划着达成这一标准的儿童发展路径。

有关儿童概念的界定,在国家政策层面也有不同的表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儿童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生理上的未成年人,如“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在《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3)中,儿童的概念界定有了一些变化,如“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2001)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这个纲要对何谓儿童和儿童期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如“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从以上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专门的儿童保护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些文献主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入手,对儿童概念作了不同解释。这些旨在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的诞生过程反映了国家、社会不断地调整自己与儿童的关系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国家视角下的“儿童政治”。可以说,每一次有关儿童的法律法规的修订与续写都是一个国家不断地对儿童概念以及国家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进行再建构的过程。

三、儿童概念演变的社会根源

如前所述,儿童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具有生理学的意义,而在历史变迁和国家政策变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儿童概念进行着再解释和再建构,赋予儿童概念更多的社会内涵。从儿童概念的演变来看,人们对儿童概念的不断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的儿童到社会的儿童、从生理的儿童到文化的儿童的变化过程。儿童的个人属性、生理属性在某些历史时期被放大,在某些历史时期被忽略。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儿童概念进行再定义和再解释。影响儿童概念演变的社会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变化的社会期待

人类社会越接近于现代,变化性越强,从来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静止社会。在社会历史错综复杂的变迁中,变是常态。社会的流动与变迁导致人们对儿童的期待也在不断变化,随之影响了人们对儿童概念的赋义。比如在古雅典,人们对儿童的期待是“和谐”,而在古斯巴达,人们对儿童的期待则是“骁勇”,而当古希腊文明被古罗马文明取代的时候,人们对儿童的期待又变成了“善辩”。〔4〕 社会期待的不断变动体现了“好儿童”判断标准的变动,儿童概念就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变迁中被改变着。

2.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

把分析的目光转向儿童所生存的微观社会现实,我们发现,人类自身也在依着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对儿童实施着不同的影响。〔5〕 儿童作为家庭生活中的一员,受着家庭的影响;作为学校生活的一员,受着学校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又受着社会的影响。而且即使在家庭内部、学校内部,因为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人们对儿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年龄的关系,儿童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中常常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只有无奈地接受来自社会、文化、成人世界的影响,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

儿童是属于未来的,没有哪个国家会轻易放弃其对未来接班人的教化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对儿童的规划和建构实际上是规划未来、建构希望。正因为儿童是可塑的、面向未来的,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才会形成一股合力来教化儿童、改造儿童,从而使历史的发展呈现延续的状态,使主流的价值观得以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儿童概念的再定义、再解释正是看中了儿童身上所附着的符号性意义、发展性价值。在这里,儿童成了文化与价值传递的工具和载体。

当然,这里需要澄清的是,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理性的设计,如把儿童培养成“接班人”;另一种是理性行动的意外后果,如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

在历史的轮回与社会的变迁中,儿童不断地被打磨与整形,成为社会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许试图反抗、突围,但在国家机器、社会舆论、家庭期待、学校教化、同伴榜样的强大包围中,儿童只有放弃抗争,争取适应环境,从而最终变成国家、社会期待的样子。〔6〕

在国家政策层面,国家通过确定特定社会的儿童标准来设计符合特定阶层、特定社会的儿童。在具体操作上,国家通过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保障儿童权利的政策法规、发展学校教育、进行意识形态传承等方式使儿童按既定的规格、方向和模式发展。国家对儿童的影响策略反映了一种国家意志,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国家对儿童的打磨过程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系统不仅在系统内部认同了社会对儿童的期待与标准,同时也使这种期待与标准扩大化,成为家庭、社会,乃至儿童自我促进的一个标准,最终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认同。

对于学校而言,其主要任务便是培养具有一定社会属性和社会标准的儿童。学校主要通过筛选策略和社会化策略实现对儿童的影响。〔7〕 筛选策略依赖于一系列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如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而社会化策略则强调教化的内容、过程与方式。学校运用这两种策略,最终实现改造儿童的目的。

家庭则通过情感化策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家庭是一个亲情空间。在家庭的亲子互动中,家庭的伦理、秩序、规范以情感的方式不断被儿童内化、继承。

在儿童的社会化生活中,同伴是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对儿童进行社会改造的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学校与社会往往通过为儿童确立一个好的同伴榜样来引导儿童、规训儿童。“好孩子”几乎是儿童几千年社会生活的不变榜样,虽然关于“好”的内涵一直在变,但儿童被激发出来的要做好孩子的欲望几乎是不变的。因为如果成为一个好孩子,就可以获得特殊的社会资源和地位,具有傲视别人的社会资本,拥有耀眼的社会光环。

综上所述,对儿童打磨与整形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大众行为,甚至是国家行为。然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有时也会因为遭受儿童的反抗、否定而表现出某些妥协、折中。社会对儿童的改造、儿童的自我建构、儿童的反改造都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这里充满了力量与力量之间的制衡与博弈。本文的目的在于凸显社会结构对儿童的制约与整合作用,引发人们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反思与重构,为学前教育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

〔3〕王海英.儿童是谁:基于社会学的一种追问〔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343(9).

〔4〕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0-50.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60-200.

〔7〕帕森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班级〔M〕//张人杰.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32-356.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 下一篇:论学校教育与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