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

时间:2022-09-25 11:17:02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目标制一直受到众多国家央行的追捧。本文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认为我国经过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银行职能逐步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条件,我国应该逐步由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过度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以更有效地维持我国金融稳定。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金融稳定

一、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含义

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维持一定范围的通货膨胀率也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目标.当货币当局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原有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限,则会采用如提高存款准备金或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反之,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原有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下限时,货币当局便倾向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然,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在目标通货膨胀的区间内,则货币政策执行者会保持原有政策不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作用主要有:1、使货币当局的职责更清晰、更明确、更专注,避免政治压力和承担其它不切实际的目标;2、便于稳定公众预期,易于理解和交流,有利于利率稳定和提升货币当局的公信力;3、提供一个制度架构,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4、便于评估和管控。正是由于其以上特点,近年来通货膨胀目标制受到众多国家的追捧。

二、我国逐步趋于满足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Mishkin(2003)定义通货膨胀目标制包含五个元素:1、公开宣布数量化的中期通胀目标;2、制度上承诺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以决定工具变量,而不仅限于货币供给或汇率方面的信息;4、更高的透明性,包括与公众就政策计划、目标、决策过程等的沟通;5、货币当局的问责机制。目前,我国实行以盯住货币总量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但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央行职能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步趋向于满足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1.固定汇率制度逐步向管理浮动汇率制发展。

回顾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双轨制、并轨及自2005年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我国汇率不再单一地盯住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这一篮子,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个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逐渐迈向浮动汇率制,也就逐渐放开汇率这一“锚”。这将有利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央行的最终目标。

2.强制结售汇制度的不断放开。

强制结售汇制度自1994年开始实施,具体要求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 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通常买入这些多余外汇的一般是中国人民银行,这就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强制结售汇制迫使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受到该制度的捆绑,丧失部分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却很少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因。

(二)人民银行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

2003年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这一分工,使我国央行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职责更加明确清晰。

(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现公开的出版物众多,包括《中国金融年鉴》(中英文版)、《中国人民银行文告》、《金融时报》、《中国金融》、《金融博览》、《金融研究》、《金融会计》、《中国金融家》、《金融电子化》、《中国钱币》和《中国货币市场》等。这些刊物有半月刊,有月刊也有年刊,通过这众多的刊物,央行能很好的达到与公众交流的目的,其政策的透明度也不断在增强。

通过不断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银行职能,逐步由盯住货币总量目标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制,从而克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单纯盯住货币总量的弊端,实现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也提高了货币 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与公众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绩进行评估。这都能更有效地用于维持金融稳定。(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卢宝梅,2009:《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

[2]艾洪德、武志,2005:《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8期

[3]卞志村,2007:《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在中国的检验》,《金融研究》第9期(总第327期)

[4]高见,2006:《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可行性》,《经济科学》第5期

[5]牛筱颖,2006:《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与实践述评》,《经济评论》第2期

[6]胡 敏、傅坤山,2008:《我国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第18卷第3期

[7]Benjamin M. Friedman,2004,“Why the Federal Reserve Should Not Adopt Inflation Targeting”,International Finance 7:1, pp. 129–136

[8]Frederic S. Mishkin,2001,“Inflation Targeting”

[9]Carl E. Walsh,2009,“Inflation Targeting: What Have We Learned? ”,International Finance 12:2, pp. 195–233

[10]Roman Horv?ath and Jakub Mateju,2011,“How Are Inflation Targets Set?” International Finance 14:2, pp. 265–300

上一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及对策 下一篇:使用组合拍卖法进行全球物流服务采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