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探索版权交易自助的路径

时间:2022-09-25 10:56:48

SCA,探索版权交易自助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当版权的传统授权模式遭遇数字出版业,“一对一”的授权逐渐显现得笨拙不堪。它就像一条鸿沟,割裂了权利人和使用者在两边。虽然商机无限,高昂的授权成本却阻碍了双方交易的进行。在缺少与权利人沟通的前提下,使用者被判侵权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时时冲击着权利人的版权视野,如何让双方达成共赢?科研院校的学者们给出了多样化授权级别的答案。

SCA协议,即版权自助协议,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主任张平教授在知识产权领域内的一项科研成果。依托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经张平教授潜心研究了多年,于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揭牌时正式出来。

《中关村》:当前中国版权授权环境下,权利人有哪些模式可以选择?

张平:目前在中国有9种版权授权形式。从不同的经营角度来考虑,作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选项并不是唯一的。其中,最经典的是一对一的授权,数字作品的传播经营者自行与著作权人签约,这是著作权保护中最基本的自愿许可方式。另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它把作品分成几个类别,通过会员入会的方式来会员的著作权行使,如作协、音著协、摄影家协会等就属于这一种。由出版社来代为行使版权在国内比较普遍,出版社在作者出书时与其签订授权合同,其中作者还可以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他的方式还有许可技术平台服务运营商的代收代付模式、默示许可及将侵权风险降到最低的版权声明等等。版权集体管理是目前法律架构下解决大量权利许可比较可行的办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目前中国集体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近十多年来,软件领域发展出一种新的作品授权方式,是在著作权法的制度框架内,借助合同亦即许可证的方式实现的。受CC协议的启发,我们提出了既能够高效授权,还可以有版权使用费的有偿、自愿的商业模式,即SCA――自助许可协议。

《中关村》:如何理解SCA协议?

张平:协议本身属于公益性质,使用双方,即权利人和使用者都可以免费使用。由于近些年在数字版权方面涉及授权的问题非常多,很多公司就跟我们说,能否给他们出具一份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解决方案,在保护作品版权的前提下,又能够促进其传播,让大家共享它的内容,还能让机构获得版权收益。这样,SCA就应时而生了。SCA协议还具有多样的授权模式,企业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去选择、修订它所适用的相应条款。

在SCA协议的环境下,权利人可以按照作品点击率收取费用,国家出具付费参考标准,网络服务商从内容服务和网络广告收入中获取收益,读者在网上阅读作品不需要直接付费,而是通过月租费、读书卡等一系列模糊付费方式支付,集体管理机构依然负责会员权利的维护。

SCA协议维护了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下的各方权利和尊严。作者的权利通过明示授权范畴得到了保护。对于作品的使用者来说,不用再背负侵权等道德上的谴责。网络服务商可以在权利人的授权范围下合法使用作品,将法律风险降至最低。对于国家来说,也节约了大量的司法和执法成本。从长远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授权秩序会更加趋于合理。

《中关村》:哪些创作者适合SCA?

张平:对那些不看重眼前利益、不以稿费为目的的学者、作者比较适合。大家知道,互联网创造的收益并不只限于眼前,更多的是作品被广泛传播后带来的一系列长远利益。比如一位作者让读者免费共享他的作品内容,随后更多的人熟悉他,编剧、导演找到他,与他合作拍摄影视剧,这种方式产生的收益要远大于购买作品赚得的稿费收入。

SCA协议带给权利人的好处有哪些呢?如果作者在线创作中使用这种协议,对日后授权付费的渠道就会畅通许多,它明确了权利人对使用人的要求。对方看到协议条款后知道找谁去付版权费用,以及付多少费用给权利人。当然付费多少的标准不可能在协议里面写得那么清楚,他需要参照相关国家机构的指导价格,或按照双方协商的方式进行付费。

《中关村》:如何签署SCA协议?

张平:非常简单,如果他想用SCA协议就可以点击它的模板和图标,此时就认为权利人接受了协议,不需要他真正去签署。随后,他的作品上会出现代表他的授权范围的标识,以此让使用者知道作品的使用权限,以及是否侵权。在协议中,我们会提供一个范本,出具不同级别的授权方式供权利人自行选择。如果使用者超出作者明示的权限来使用这部作品,即被视为侵权,权利人有权要求赔偿。

《中关村》:SCA协议下的授权类别有哪些?

张平:首先,第一个授权级别是“仅保留署名权”。网上有人写博客,其目的不是为了收取费用,而是让更多的人去分享他的创作。这种情况下,作者如果使用SCA中的“仅保留署名权”条款,就是明确告知使用者只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成果,保留他的署名,就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传播,不涉及侵权问题。这一条款也适用于在BBS等公共平台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以及学者、科研工作者等。他们的目的是分享本身,而不是要多少报酬。不过,SCA协议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第二个级别是“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放弃获酬权”。如果作者的作品在网络上公开了,就视同允许其他人去传播它,这时网站之间的转载就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问题。很多年轻作家、草根作者,希望作品被广泛传播,他就会放弃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人都可以去传播,也不在乎经济利益。第三种是“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并保留获酬权”。很多知名作家,希望大家去共享他的作品,但使用者不得随意演绎作品的内容,如果有人改编作品,必须经过作者的同意,同时,权利人要与使用者共享作品所得的收益。第四种授权是“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演绎权,并要求相同方式许可,同时放弃获酬权”。权利人的作品可以供使用者传播和随意演绎,并要求相同方式许可,同时放弃对获酬权的主张。最后还有“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演绎权,同时保留获酬权”。在网络上有一种新型的作品,即同人作品,大家共同来写同一部作品,共同为作品献策献议,这时,他们不会计较别人改动自己的作品。同时,作品所得的收益大家一起分享。

SCA协议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了权利人的获酬权,权利人通过标识告诉使用人他享有作品所得利益的分成,并通过协商确定具体的报酬数量。

《中关村》:SCA协议下的版权费分成,比例多少比较合理?

张平:在版权付费资金来源上,ISP付给草根作者的费用不应该由网络用户缴纳,而是从互联网广告商的广告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分配。至于ISP愿意拿出多高的比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有人说拿出20-30%来付版税是比较合适的,但是谷歌拿出63%的利润来分给版权人,一起写网拿出广告费的80%分给对方,所以这个比例问题还要看它的盈利模式。从政府来讲,应该给出一些指导价,防止垄断或恶意竞争,也会减少大量的数字管理成本。

《中关村》:在SCA协议框架下,如何解决监管问题?

张平: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会设计一个SCA管理机构,就像自由软件联盟,每个人自愿加入到这个协议里面,本着诚信原则去遵守各自的协议,如果有人违反了他所遵守的SCA相关条款,权利人可以走法律的渠道解决问题。在机构性质来看,他不是行政、司法机关,监管本身没有强制性,只是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合同的精神和理念。

《中关村》:上线以来企业反响如何?

张平:使用我们协议的第一家企业是维基原创文学网站一起写网。目前一些企业已经有意向使用我们的产品,还有一些使用的条款与SCA模式相似,虽然它没有使用本协议版本,但是涉及的理念是一样的。比如谷歌的情况就是这样。SCA是一项科研成果,我们希望它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产、学、研、相结合,紧贴实际。

上一篇: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下一篇:期待媒体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