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时间:2022-09-25 09:37:29

衡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摘 要] 衡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休闲农业资源,文化产业实践发展强劲。衡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调整衡阳产业结构、增加税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衡阳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要树立大文化、、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深化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大做强衡阳文化产业。

[关键词] 衡阳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一座城市的实力,除了具备经济的“硬实力”,还要彰显文化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裕,人们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文化的凝聚力。衡阳是湖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有魅力的衡阳文化,是我们这代人对衡阳这座城市应负的历史责任。尽管衡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用文化软实力的指标来衡量,还存在相当距离,挑战无处不在。因此,增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已是当务之急。

一、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衡阳建设文化强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一大批载入史册的文化名人,奠定了衡阳深厚的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

1.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

2.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明显,衡阳被省委、省政府推荐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上下合力、全民参与创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

3.抗战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神。“弘扬抗战精神,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等讨论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4.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文广体制改革实施完毕。通过改革,着力形成一批文化经营主体、激活一批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进一步提高衡阳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5.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外来人员文化活动五类活动广泛开展。

6.进一步重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开始启动。对综合体育馆、王船山研究中心、中国衡阳抗战城等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还进行了专门的协调和落实。

二、壮大衡阳文化产业的思路

1.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在于建设,一代人一代人的承前启后,才能打下扎实丰厚的文化地基。只有统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才能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要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加快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实现文化发展由存量向增量转变。衡阳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它的水乡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对衡阳的保护,要从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整体保护。“点”,就是对已经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实行严格保护;“线”,就是对独特的城市河道水系和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带,实行原汁原味保护;“面”,就是对雁峰寺等7片历史街区实行风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只与在合理的开发利用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古城保护,因此要努力“湘南古城看衡阳、湘南文化看衡阳、湘南风情看衡阳”的城市品牌。因为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变,需经历一个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品牌的过程。目前,“三看”正处于“资源变产品”阶段,因此,除了继续保护、挖掘文化资源外,重点要做的,就是用现代手段包装传统文化,创新衡阳的旅游资源。此外,还要不断丰富衡阳的城市精神,特别是衡阳的“抗战精神”。衡阳要不落伍并始终走在区域竞争的前列,就要坚持文化的自觉和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要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不仅需要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精神,更需要大气开放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敢于创新的精神。

2.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可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即利用外地的市场和资源,大力引进文化资源,大量输出文化产品。要做强文化产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阻碍文化资源整合的各种壁垒,推动市场主体的确立和多元化投资结构的形成,促进产业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流动和重组,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文化。如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以蔡伦科技文化节和南岳衡山寿文化节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重大影响的文化节会活动,就打响了节会活动的品牌,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要做强文化产业,还必须吸引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为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对此,政府部门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国际国内文化市场进行分析,引导民资合理投资。另一方面,还要为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提供一个平台。建立集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产业链,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3.打造人才高地。人才资源是推进文化经济建设的核心资源,文化经济是以人文和人才为基本要素的经济形式,提升文化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候和其他任何经济形态都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衡阳市要建设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打造先进文化产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目前区域的人才集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引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特别是要引进适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从而引领产业发展高端;二是培养本地区急需的人才,对文化企业而言就是培养技术骨干,同时提升一般员工的技术能力,使人才结构合理化;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大专院校文化创意实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三、壮大衡阳文化产业的对策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衡阳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加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成分、多形式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衡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1.加强文化产业的领导,组建衡阳文化产业领导机构。制定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排除不利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思想障碍,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真正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衡阳经济增长、消费增长的重要点。

2.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要深化演出团体的改革,实施多种办团模式,鼓励和推动有经营运作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办团或联合办团,进一步增强各演出团体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要积极、有序发展文化的中介、经纪、和仲裁机构,建立适度竞争的文化中介机制,允许和鼓励各种文化中介企业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3.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实现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系统国有资产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作战略性调整。把国有资产集中到有利于提高衡阳文化综合实力的支柱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益性事业中来,建立合理、规范的企业退出通道。把文化系统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的竞争行业中有序退出,使之在应当有所为的文化领域,保持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优势。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衡阳影视、报业、图书发行等行业的优势,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密切关注信息产业的最新动态,发挥衡阳传媒产业的优势,组建互联网公司,占领网上信息服务市场,加快形成衡阳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强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壮大衡阳文化产业载体。要积极建设文化设施,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成能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狠抓精品生产,重点扶持一批体现较高创作水准、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一批具有衡阳特色、文化个性和创新意义的文化艺术成果。

5.加强文化立法和文化市场管理。要根据文化产业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所需要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性,制定有关文化产业的环境保护法规;要根据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例外条款,借鉴欧盟、上海等国家和周边城市的做法,研究和制定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要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坚定不移地扫黄打非,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克服文化市场自发作用的消极后果,确保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地发展。

6.保护历史古城,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进一步打响湘江南古城看衡阳、湘南文化看衡阳、湘南风情看衡阳”品牌。努力塑造城市精神,大力弘扬新时期抗战精神,使之成为衡阳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内在动力。

7.搞好城市创建,以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通过发展群众文化,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8.塑造文化品牌,重点打响衡阳古城品牌、人文品牌、节会品牌、艺术品牌和产业品牌,以品牌提升衡阳文化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谭明生:衡阳文化产业要发挥三个优势[2006-1-11]hyrb.省略

[2]何青青:发展“层”助推衡阳文化产业前行[2006-10-10]衡阳新闻网

[3]韩东升:发展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分析.文化发展论坛,2006.03.31

[4]冉 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经济纵横,2004.2

上一篇:从博弈视角看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 下一篇: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