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时间:2022-09-25 09:01:44

【摘要】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了解到教师不但要密切配合、言传身教、以爱为本、持之以恒、正面引导,而且要运用游戏、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结合自身经验,理解常规,从而参与制定,最终和家长达成一致,共同培养。

【关键字】常规 习惯 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其一,幼儿入园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这对低龄的幼儿来说相对容易。其二,低年龄段的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为教师进行常规管理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良好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将为以后中、大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密切配合,统一要求

好习惯的养成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班级教师间的配合是很重要的。每个班中至少有2~3位老师,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规定的常规或教育方法。一个老师一个样,日子久了,孩子就“皮”了。所以,在一开始实施常规时两位老师就要一起同时进行,要求一定要一致,在每个环节中,我们都要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教给他们方法,从而让孩子最初就有了标准,明白老师的意图,能按要求和方法去完成。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只手,听到特定的音乐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睡觉之前要上厕所并把自己的鞋子在固定的位置摆放整齐等等。给幼儿形成一个定式的概念,循序渐进,逐步养成良好的一日常规。不光孩子要建立常规,自然有序,老师更要如此,老师之间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目标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常规的实施。一日常规的培养,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集体努力的过程。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常规,班级教师的密切配合也是重要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种细节小事上、各个活动环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小班孩子年龄小,爱模仿,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孩子们的礼貌、坐姿、生活卫生习惯等常规都需要教师树立榜样,严格去规范。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要有礼貌,教师首先要树立榜样;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时,我们也要以身作则,只要是孩子们和我们说话,不管我们手上在忙什么都要停下来,听他说完,而不是边做边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又如,分碗筷的时候也要自己轻拿轻放,不要撒在桌子上或者地上,这样小朋友也会学着老师的做法轻拿轻放的。

四、持之以恒,全面发展

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培养要长期持久,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切不可开学初,大张其鼓的抓常规,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到了学期中、学期末就不管了,也不提要求了,幼儿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造成了前紧后松,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生活活动常规,这时如果当你想提要求让幼儿遵守时,幼儿肯定不听了。所以说幼儿一日常规并不是通过几星期,几个月就能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他进行的每日常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行为规则。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六、运用游戏,进行教育

如在入班时,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引导认识自己的标记,并找出自己的标记朋友,是使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找自己的杯子和毛巾。我还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和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

再如,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管理,我采用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进行常规训练。当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时候我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动作慢,或者还想玩时,我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怎么我的汽车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会很快地将玩具从哪里拿的,放回到那里。

在学习折毛巾的时候,我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再将正方形的毛巾变成长方形。幼儿模仿我的作法,一会儿就学会了折毛巾。再如,在收拾餐具和晨间谈话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老师,其他幼儿模仿他的作法,既增强了幼儿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地掌握了一些生活常规。

七、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官儿不死、活儿不乱的效果。

八、结合经验,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九、发动幼儿,参与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张可心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十、强化激励,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指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及时的、阳性的强化(即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强化)。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发言积极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制定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三元.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范. 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