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25 07:35:03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行业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调研,对苏州大学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高职专业的“建筑供配电”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及改革实践。力求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与现场岗位的要求进行无缝对接。近三年的不断实践摸索,学生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关键词: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实训室建设;技能鉴定

作者简介:李明豹(1975-),男,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讲师。(江苏 苏州 2151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49-02

我国经济这些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房地产行业也飞速发展。制造业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给苏州大学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性的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最近几年,职业教育也从规模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来,这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来支撑。课程建设作为培养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因素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苏州大学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行业发展的分析以及各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定期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筑供配电”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在内容及实训项目、实训室建设上,经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逐步与现场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对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学习和掌握现场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一、建筑供配电课程的要求

1.课程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建筑供配电”课程的课时一般为60课时左右,其中包含一周的校内实训。筑供配电课程涵盖内容多,包含系统设备、负荷计算、线缆与设备选择等主要内容,理论性及实践性要求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面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难度巨大。在课程改革之前,任课老师主要在教室里完成授课,对于设备的认知也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实训设备为楼宇供配电系统实训台,承担本专业业“建筑供配电”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运行”等课程实训。学生在本实训室通过实训学会供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等基本专业技能,但由于是教学设备,与现场实际设备相差较大,难以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通过调研和追踪,发现学生所学内容多而不精,到工作岗位上,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些都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意义

为了更好体现本课程在以后学生就业中的岗位技能,对本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其思路是:首先,对职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从而得出工作岗位群,再通过对工作岗位群的分析得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得出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把岗位职业能力转换成课程。这样必须对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注重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设备器件安装调试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从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岗位技能为主的实训教学。

二、课程改革方案

本课程教学方案主要从课程内容改革、实训室及实训项目建设、实训教材建设、技能鉴定项目开发四个方面进行。

1.课程内容的改革方案

课程设置应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楼宇智能化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来确定课程的标准。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加强核心任务的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应能满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要求。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实训项目及内容,与企业加强合作,在项目开发及设备提供上能实现资源共享。实训的设备为现场设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工作岗位。通过灵活及富有创造性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消化理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及时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在理论课时方面,减少了关于负荷计算的内容,从前面的掌握到现在的了解,增加了设备的内容。

2.实训室及实训项目建设

原来本专业拥有一间供配电实训室,主要设备为两台供配电系统的监控操作台,学生可以在操作台上进行接线,并可监控模拟的供配电系统。但该操作台属于教学仪器,操作简单,台位少,实践教学不宜开展,并且可以开发的项目较少。针对简单的实训设备,要想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十分困难。所以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就需统筹考虑实训室的建设问题。通过实训室建设建立一个能充分体现岗位技能的实训项目,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供配电课程的实训项目。

经过对楼宇智能化公司涉及供配电的岗位能力的充分调研,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相关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安装调试及设备器件的选择是核心技能。通过对学校实训室的论证,决定在实训楼的一间楼宇智能化模拟工程综合实训车间内,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供配电实训台位。利用原来车间内的网孔板来实现本课程核心能力的训练。可以满足35人同时进行实训。

实训项目的开展步骤如图1所示,由指导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仔细研究,画出电路图;接下来选择设备、器件及线缆;根据电路图画出接线图,检查正确后进行设备、器件的安装及接线。接线完毕后,经自我检查及同学互检正确后,为了确保安全,由指导老师检查并通电,根据实现项目要求的程度进行评价。当然,项目的确定也可以是学生主动项指导老师提出,经老师批准,学生可自主开发实训内容,指导老师可对学生的自主项目进行指导。实训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行业规范进行,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一致,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工程的实训。

3.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室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硬件的到位需要软件的支撑,必须开发相应的实训教材,以满足学生在实训项目训练时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对于自主开发的实训项目必须开发相配套的校本实训教材。教材必须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特色,在实训教材的编写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着实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及专业能力。通过对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较好地与本专业的实训室、实训项目紧密结合,有利于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在教材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岗位介绍及要求;行业规范;工作流程;既定的实训项目要求及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现场岗位的要求,在实训中遵照实行,这也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习惯,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学生也可以自主开发实训项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技能鉴定项目开发

苏州大学已经建立了楼宇管理师(中级)的技能鉴定的基地,对以前的项目主要是四个模块的考核,但是项目对学生的能动性要求不高。为了体现核心岗位的核心能力,从而开发供配电模块作为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块之一。主要考核内容为:设备的选择、穿管套线、接线、故障排除等内容。较好地检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开展的效果,也让学生在实训室有目标、有要求地认真实训。

三、实践的成果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几年来对本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突出主体地位,提高了动手的主动意识,实践技能大大提高。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从而引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与企业的交流中教师的视野开阔,思路也拓展了,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通过课程改革整体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由于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各楼宇智能化公司的青睐。这也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实现了校企的共赢。

当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1)使用成本的提高,耗材的消耗使得原来无成本的实训增加了较多的费用。虽然学生是要缴纳一定的实训费用,但我们坚决严格管理,杜绝浪费,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实训所用材料,减少学生的负担,创造最佳的“性价比”。

(2)教学任务加重,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课改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自我建设,努力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跟上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的步伐。增加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机会,教师可以学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让实训项目跟得上现场工程技术的发展。

(3)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实训设备时常会落后。任何学校的实训设备更新是不与企业同步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企业短期实训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企业通过捐赠的形式把淘汰的设备捐给学校,增强本专业的硬件实力,也给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四、小结

建筑供配电课程经过课程建设改革后调整内容,进行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实践教材建设、技能鉴定开发,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内容,更加接近现场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课程建设锻炼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也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过这两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了。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更加融洽的关系,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用人单位感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能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学生上手较快。因此,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将沿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道路继续下去,争取在其他专业课程上尽快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03,(22).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1).

[4]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上一篇:游学制背景下“本专科分段式”人才培养体制的... 下一篇: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