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录与抵销分录之辨析

时间:2022-09-25 06:10:56

会计分录与抵销分录之辨析

【摘 要】 会计分录和抵销分录有着本质的不同,文章将这两种分录加以辨析,揭示其间的差异,以期让广大财会人员明白事理,减少工作中的差错,更好地开展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

【关键词】 会计分录; 抵销分录; 辨析

工作中,许多财会人员将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分录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混为一谈,有的人认为会计分录与抵销分录实质上是一回事,只是抵销分录需抵销一部分金额而已,有的人认为这两种分录都需要登记单位的会计账簿等等,这些都是财会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为避免实际工作中的失误,本文拟将这两种分录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以“验明证身”,让广大财会人员走出混沌,正确地进行单位的会计处理。

一、两种分录的概念及站的角度不同

会计分录是指预先确定每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以及记入账户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它是站在各企业单位(如母公司、子公司等)的角度而编制的,在实际工作中,它又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实现的,是保证各企业单位会计记录正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各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不论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都需要在登记账户之前,按照记账规则,填制记账凭证,目的是正确地登记账目以及便于事后检查。

抵销分录是指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对于相关应该抵销的报表项目而进行数据调整的一种分录。它是站在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这一会计主体的角度,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需要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购销业务、债权债务和投资事项等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也就是要将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加总金额中重复的因素予以抵销。

二、两种分录依据的资料不同

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应当以各企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取得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如企业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费收据”、“银行收款(付款)通知”等,企业自制的原始凭证“领料单”、“收料单”、“产成品入库单”、“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等都是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

编制抵销分录则是以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以及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子公司向母公司提供下列有关资料为依据:一是采用的与母公司不一致的会计政策及其影响金额;二是与母公司不一致的会计期间的说明;三是与母公司、其他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所有内部交易的相关资料;四是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有关资料;五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抵销分录的其他有关资料。

由此可见,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需要以原始凭证作附件,而编制抵销分录则无需原始凭证作附件,这也是两种分录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两种分录借、贷双方使用的名称不同

会计分录借、贷双方使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表中统一规定的一级会计科目名称,而抵销分录使用的是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名称,只不过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中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相同的。这也使得许多财会人员在编制抵销分录时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抵销分录与会计分录一样,借、货双方都是使用具体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对这两种分录借、贷双方使用的名称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免工作中造成失误。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2012年12月10日,某母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其A子公司,售价70 000元,增值税11 900元,本批商品的成本为50 000元,价税款至12月31日尚未收回,母公司对该笔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7 000元,假设年初母公司无A子公司应收账款余额。A子公司从母公司购入的这批商品当年全部未售出企业集团,形成了A子公司的年末存货。

分析:

(1)若分别站在母、子公司的角度,则2012年母、子公司应做出如下会计分录,并通过登记账簿反映在各自的个别财务报表中。

①母公司12月10日销售该批商品时

借:应收账款——A子公司 81 9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1 900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 000

贷:库存商品 50 000

②母公司12月31日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7 000

贷:坏账准备 7 000

③A子公司12月10日购进该批商品时

借:库存商品 7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1 900

贷:应付账款——母公司 81 900

上述会计分录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坏账准备”、“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资产减值损失”等均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表中的会计科目名称。

(2)若站在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这一会计主体的角度,则母公司为编制2012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需要依据母公司自身的个别财务报表以及A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和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有关内部债权债务、内部存货交易等的抵销分录如下:

①抵销内部的债权债务

借:应付账款 81 900

贷:应收账款 81 900

②抵销内部应收账款当年计提的坏账准备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7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7 000

③抵销内部存货交易形成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收入 70 000

贷:营业成本 50 000

存货 20 000

上述抵销分录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产减值损失”等名称看起来很像是《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表中的会计科目,但其实它们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中的项目名称,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存货”显然不是会计科目名称,是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名称。因此,广大财会人员不能模棱两可,产生混淆,应通过本例的对比,严格地将会计分录与抵销分录借、贷双方使用的名称区别开来。

四、两种分录登记账簿与否不同

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意味着对经济业务做会计确认,需要将经济业务数据登记对应的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如前述[例1](1)中的第一笔会计分录所涉及的“应收账款”账户,就需要分别在“应收账款”总账户的借方登记81 900元,“应收账款”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A子公司的借方登记81 900元;同样地,第三笔会计分录所涉及的“应付账款”账户,也需要分别在“应付账款”总账户的贷方登记81 900元,“应付账款”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母公司的贷方登记81 900元,等等。

而编制抵销分录意味着要抵销有关会计事项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金额,使得内部交易事项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反映与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反映一致,它不需要登记任何一方(母公司、子公司)的会计账簿,只需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进行登记,以便得出“合并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且母公司在连续年度编报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某些上年度已经编制过的抵销分录,下年度需继续编制并登记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原因是抵销分录没有登记任何一方(母、子公司)的会计账簿,上年度工作底稿中抵销的金额,在母公司或子公司的会计账簿中仍然存在。现将前述[例1](2)中的三笔抵销分录登记某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简表)的情况列示如表1。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分录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存在着概念及站的角度、依据的资料、借贷双方使用的名称、登记账簿与否等的不同,我们只要理性地认识,冷静地分析,就一定能够走出误区,泾渭分明地将这两种分录区别开来。相信本文的阐析能给读者以心得。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010重印).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杨有红.高级财务会计——2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基于内部控制的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策略探析 下一篇: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