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留守学生的健全人格

时间:2022-09-25 05:24:41

塑造留守学生的健全人格

[摘要]塑造健全人格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基于对留守学生群体的人格划分,学校可对留守学生进行人生观引导、“三自”精神培养,并组织开展旨在塑造留守学生的各类活动,建立健全帮扶留守学生人格成长的一整套制度。

[关键词]留守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里的学生因家庭教育的欠缺和父母关爱的缺乏,许多学生都存在着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自认无能等令人忧虑的心理问题。帮扶他们他们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各类学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是开展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现代教育许多实例表明,一个人如果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必将受到影响。要调节已经变异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必须从人格塑造这一根本制约因素入手。

一、留守学生人格类型划分

1.健全人格型。这是留守学生也是青少年较为理想的人格类型,行为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他们在学校能独立自主地生活,对自己留守学生的身份并不十分在意,也不希望因此得到老师或他人特殊的照顾。

2.认知倾斜型。这类学生头脑聪明,视野较广,感知敏锐,可是由于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便对孩子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孩子拥有的零花钱数量增加,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学生认为自己父母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地北挣钱,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接受了“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3.情绪偏颇型。这类留守学生一般较为活泼开朗,充满激情,善于交往,兴趣广泛,直率豪放,但缺乏独立见解,处理问题比较草率,意志薄弱,易受诱惑,抗挫折能力差。因此,他们普遍纪律意识不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4.意志偏重型。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甚至三五年不见面,因此许多留守学生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些“早当家”的孩子目标坚定,行动自主,勇于进取,耐挫折能力强,但由于长期缺乏亲情滋养,常表现出冷淡、独断、不善协作、固执刻板等特点。

5.变异型。这类留守学生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如盲目自卑、狂妄自大、病态恐惧、极度倔强等,甚至患有孤独症、躁狂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对象,学校要高度重视这类留守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塑造留守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为了使认知倾斜型、情绪偏颇型人格等逐步向健全型人格转化,使变异型人格向正常人格靠近,学校应树立“任何教育活动,只要设计者设计时注重强化人格培育要素,都可以取得人格塑造的丰硕成果”的教育理念,时时处处开展人格塑造的教育活动;学校各门课程和各项活动都要承担人格培育的任务。

1.加强认知教育。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教育留守学生正确观察、分析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和积极的观念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三自”精神。自尊、自重、自强是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学校可组织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专项活动,激励、扶植留守学生去获取成功,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欲,逐步消除留守学生人格中的自卑、懦弱等消极因素。

3.发展社会交往。学校要组织留守学生在学校、课堂外进行交往学习,如开展文娱联欢、体育竞赛、旅游参观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交往意识,锻炼交往能力,拓宽其心理空间,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础。

4.组织竞争活动。竞争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有了大胆开拓、勇于进取的竞争精神,各种人格障碍就会得到缓冲和化解。学校可组织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选“留守学生之星”等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

5.激励自我完善。人格塑造是强化和内化的统一,需要个体具备自我构建意识。学校可指导留守学生以写日记和周记的方式自我解剖弱点,自我规划改善措施,也可让每个留守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座右铭,自我激励和督促。

6.重点突破。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学生要配备专门的帮扶老师,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各负责老师要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定期谈话,跟问题学生交朋友,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问题学生的人格塑造工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按留守学生人格类型建立了专门的档案,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知心信箱”;可以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可以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

上一篇: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