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新技术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5 05:21:34

PACS新技术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整体迁建是上海市政府重大建设工程之一。整体迁建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新院区规划占地300亩,I期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包括门急诊部、住院楼、核化伤害应急救治中心,并同期建设覆盖全院的PACS系统。

PACS建设总体需求

金山医院迁建项目配套PACS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首期建立新老院区8个业务科室的PACS系统,实现放射、超声、核医学科的数字化诊断阅片,同时实现放射、核医学、超声、内窥镜、心电图、病理科、心超、肺功能等科室的数字化报告流程,并在系统建设时,满足规范化、先进性、安全性、数据完整性、运行速度、易用性和扩展性的要求。通过前期研究,PACS系统采用双机房站点冗余加单点备份的系统架构,满足在系统建设要求上的严苛指标。

PACS建设特色

1. 虚拟技术带来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此次金山医院选择企业级的虚拟化部署方式,将包括PACS数据库在内的所有应用部署于虚拟化平台之上,获得最高的资源使用效率。整套系统经过优化设计之后可以完全运行在具备冗余特性的四台通用服务器之上。

通过测试,这样的部署方式可以节省约30%的硬件投入成本,并在整个系统生命周期减少约45%的运行维护成本。部署期间,因为测试及维护的需要导致的物理服务器的关停减少85%。

与企业级虚拟化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PACS系统为这种部署方案的落实提供了另外一种保障,由于具备良好的可拆分性,我们将PACS系统各模块,如数据库模块、DICOM模块、存储模块等拆分成独立的系统模块,运行于不同的虚拟机之上,并在虚拟化平台管理软件中予以统一管理。

2. Web架构带来使用速度的提升

金山医院新建PACS采用了纯B\S的架构方式。对放射阅片、临床诊断参考等采用统一的Web影像方式。

这种架构方式带来两方面的直接优势,一方面,所有软件使用者的培训可以被统一规划,临床医师在执行科室轮转时将不会因为变更了工作科室而对PACS软件产生陌生感,并且,由于B\S方式部署的软件可以在服务端执行统一的升级,因此任何使用者不会面对传统模式中不同科室软件版本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B\S架构的部署方式具备良好的系统响应速度,调阅并显示一个典型病人的直接成像X光胸片(DR影像)时间小于3秒,调阅480幅的CT影像病例,首页显示的时间小于2秒,全部影像调阅并显示完成小于8秒。

3. 站点冗余带来的全面安全

以企业级虚拟化方式部署的PACS应用,已经具备很好的站点安全性,在单个站点内,可以完全容忍从器件到服务器级别的故障,同时,主动的应用迁移技术也可节省定期运维所需的停机时间,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业务连续性的保障。为获得更高安全级别,从系统建设伊始,就对PACS承建商提出在单站点安全性之外的站点级冗余技术要求,而基于应用可拆分的PACS及虚拟化部署的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站点级冗余问题。

在实际设计中,中心机房运行PACS主服务器群,在门诊备用机房运行PACS备用服务器群,在正常运行期间,主服务器群上所有虚拟机处于Active状态,而备用服务器群上的镜像虚拟机处于“维护状态”,在主服务群发生站点级故障时,备用服务器群上所有应用的虚拟机从“维护”状态中被激活,接替主服务器群承担所有业务的应用,两个群集的数据通过SAN实现镜像。这样的部署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器件到站点的全面安全冗余。

PACS建设效益

医院新建的PACS系统初步投入试运行,目前已展现出其优越性,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步开展,PACS系统丰富的专业阅片和诊断辅助功能将为各科室医生提供最好的诊断工具。

上一篇:无线移动护理车实现信息系统向床边延伸 下一篇:美国药品短缺危机日益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