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冷凉山区早春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25 04:12:42

高寒冷凉山区早春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摘要 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整地、播种、地膜覆盖、栽植、施肥、田间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总结高寒冷凉山区早春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以指导鲜食玉米的栽培。

关键词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高寒冷凉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35-01

宁蒗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垂直高差大。年均总辐射577.78 J/cm2,年均日照时数2 321 h,日照率53.8%,年均温12.7 ℃,最高月均温19.3 ℃,最低月均温4.1 ℃,≥10 ℃的积温3 782 ℃,年均降雨量918 mm,无霜期180 d,相对湿度69%,年均风速3.3 m/s,具有明显的低纬高原区暖温带山区季风气候特点。耕地总面积2.7万hm2,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1万hm2,复种指数115.3%。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荞麦。熟制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受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等条件限制,全县冬、春季蔬菜自给力低,80%以上的蔬菜需从外地调入,导致蔬菜价格高,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1]。根据宁蒗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寻求农民增收新途径,近年来在海拔2 100~2 300 m山区开展多点早春鲜食玉米栽培的试验示范工作,种植密度7.5万株/hm2,商品销售按6.75万穗/hm2计,均价为1.00元/穗,产值为6.75万元/hm2,生产直接成本为7 500元/hm2,纯收入6万元/hm2。可见早春鲜食玉米在高寒冷凉山区种植效益高,农民增收明显,适宜推广。

1 品种选择

杂交种:甜糯88、五彩玉米、超甜脆、京科糯2000、京紫糯218、美甜5号;本地品种:在当地种植时间长,适应性强,深受人们喜爱的本地小白玉米和糯玉米。

2 地块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田面平整、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中上等、灌溉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管理的壤土或中壤土地种植。

3 精细整地,为苗齐苗壮创造条件

由于鲜食玉米种子顶土能力弱,出苗率低,整地要精细[2]。播种前须深耕晒垡,加快养分转化,提高土温,以便于开墒整地。整地时要清除田间杂物,精细平整,做到土块细碎,地面平整,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适宜,确保出苗整齐。

4 适时播种

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期,当10 cm土层温度达到10 ℃时即可播种,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为适宜播种期。

5 地膜覆盖

早春鲜食玉米播种期气温低,为了解决低温对出苗的影响,控制杂草和促进早熟等生产问题,必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高种植效益。

6 合理密植,规范化种植

播种前晒种2~3 d,起到激活种子活力及消毒杀菌的作用[3-4]。鲜食玉米市场销售按穗计价,为了取得最佳的生产效益,应做垄密植,规格为:大行距100 cm、小行距0.8 cm、塘距0.5 cm,播种3.9万塘/hm2,每塘播种4~5粒种子,密度达7.5万株/hm2。播种后浇透水,及时盖膜。

7 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早春鲜食玉米生育期短,生长时期为旱季。施肥坚持重施基肥、施足种肥、及时追肥的原则。使肥效尽早发挥,促进玉米早生快发,实现早熟高产。一般基肥施腐熟农家肥30 t/hm2、过磷酸钙450 kg/hm2;种肥施复合肥600 kg/hm2。

8 田间管理

8.1 及时放苗

早春鲜食玉米播种后8~10 d开始出苗,根据出苗先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放苗不及时,导致烧苗。破膜放苗时间应选择早上或下午,破膜后要用细土将苗四周压严压实。

8.2 合理定苗追肥

出苗整齐后,在五叶期定苗,根据苗情长势,除去弱苗、小苗,每塘留2株,确保种植密度达7.5万株/hm2。定苗后视田间苗情,追施尿素150~180 kg/hm2作苗肥,抽雄开花期重施穗肥,施尿素300~375 kg/hm2。

8.3 合理灌水

定苗追肥后灌水1次,大喇叭口期灌第2次水,抽雄开花期灌第3次水。使玉米在整个生长期不缺水、不缺肥,为玉米穗大粒多提供充足的水肥保障。

8.4 培土除草,病虫害防治

及时培土,除去田间杂草,确保植株根系生长健壮。早春鲜食玉米生长期气温低,气候干燥,重点防治地下害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可选用敌杀死、功夫等,播种时用800倍液喷施后及时盖膜,出苗期用500倍液灌根,防治地下害虫,同时注意鼠害的防治,确保苗齐苗壮。

9 适时采收,提早上市

鲜食玉米用途特殊,商品率高,品质要求达到鲜、甜、脆、嫩。为了适应市场对鲜食玉米的品质要求,适时采收,达到提早上市,以取得较好的销售价格、提高种植效益的目的。采收时期以玉米灌浆至乳熟期为最佳,鲜食玉米不耐储藏,长时间堆放导致品质下降,采收后应及时上市出售。

10 参考文献

[1]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耿巍,马跃,李金凤,等.无公害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227-228.

[3] 郭树伟.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1(6):6.

[4] 滕海涛,董书强,李勇.鲜食玉米的品质构成及其保鲜技术[J].作物杂志,2008(5):83-85.

上一篇:植物转化受体研究进展 下一篇:水稻旱育浅插稀植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