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筷子兄弟!

时间:2022-09-25 02:49:11

2010年,一部名叫《老男孩》的微电影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一时间,“梦想”“青春”……这些令人感慨万分的词语,裹挟着感伤与感怀,直抵几代人的内心深处。如今已然家喻户晓的“筷子兄弟”,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又在如何为理想奋斗?让我们一起听听肖央和王太利的讲述吧,我相信,总有这样一种力量,即便青春已逝,依然能让坚守梦想的心灵年轻。

感动背后的魔力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组合的名字“筷子兄弟”的由来?

王太利(以下简称王):这个名字是我俩一起取的,也是聊天的时候聊出来的,其实寓意挺简单:第一,我们要像筷子一样团结,少了谁都不行;第二,筷子是中国特别朴实的一种餐具,生活里处处可见,我们也希望“筷子兄弟”在大家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第三,吃饭的时候大家经常会喊:“服务员,来双筷子”,特别响亮,我们觉得这样就挺好。

记:很多中学生是从《老男孩》和《父亲》这两个网络短片开始认识筷子兄弟的。这些影片中有很浓的怀旧色彩,讲述了70后、80后的许多往事,但是它们同样让许多90后深受感动,你们感到意外吗?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

王:在QQ群里,许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竟然在说很喜欢我们的片子。我很诧异,没想到他们会对这部片子有那么深的感触。要说魔力的话,其实很简单,我念中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一些励志的音乐素材,推己及人,《老男孩》中的那种励志情怀应该也就是打动这些孩子的地方吧。

肖央(以下简称肖):刚开始我是有点意外,但转念一想,《老男孩》中涉及到的“怀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都会怀念原来的自己,怀念纯真的年代,就比如暑假结束了会怀念暑假,六七岁的时候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到我16岁的时候会回头想想我到底有没有做到……这是所有人的共同情怀。《父亲》这片子影响了很多人,我倒并不意外。

记:肖央刚才提到,怀念过去是《老男孩》这部片子的魔力所在,但是,毕竟中学生还是个“孩子”,他们的过去其实只有一点点……

肖:就算是一点点,那也是有过去的啊。我们不要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去想孩子们的事。人们总认为成年人什么都懂,而事实上,孩子们记得才更清楚,因为对成年人来说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这事昨天才刚发生过,他会更有感受。比如说,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那种熟悉的人要各奔东西的感觉,他们的体验要比成年人来得更直接,因为成年人在目前的生活中很少遇上这种马上就要改变生活环境,马上就要和一些很熟的人分开的情况。

筷子的青春时代

记:拍本片子,纪念自己渐行渐远的青春——这真的是件特别酷的事情。那给我们聊聊你们各自的青春时代吧。你们读中学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学生?

肖:我属于老师眼中的坏学生,也算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好学生。我小学时就特别调皮,升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要给每个学生写评语,他给我写的评语是“顽劣”“不受管教”什么的。上了中学之后,我读书也不太用心,还尽和“坏学生”一起玩,就跟《老男孩》里头的肖大宝那个状态差不多,打群架,交女朋友,逃课,去工厂里偷铁……基本上是坏事都干过。老师经常跟我座位前后左右的学生说,让他们少跟我说话,怕我会影响他们学习。初三毕业以后我复读了一年,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要进到新的初三年级,年级组长带我到了新初三年级组的教师办公室,六个班的班主任全在,他们都认识我。年级组长问:“你们谁要他啊?”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我就去了年级组长的那个班。结果,我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学习特别认真,考试成绩一下子进入了全班前十名。那一年是我人生转变的一年。

实际上当时的我一直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原来的价值观是那种古惑仔的价值观,就觉得哥儿几个结成小团伙,能打架,讲义气,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别人都怕我们,女生都喜欢我们……其实就是闹一闹、引起别人的注意,好像这样就是“有尊严”。后来我身边的朋友发生了变化,我认识了一批准备报考中央美院附中的美术生,他们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我从小也一直喜欢画画,他们经常跟我说应该去考什么学校,让我去听一些从来没听过的音乐,看一些从来没看过的书。比如,崔健、窦唯以及国外的一些摇滚音乐,书大多是一些美术类的,有当年比较前卫的杂志《江苏画刊》和莫奈、德加等一些大师的画册,印象比较深的小说是钱钟书的《围城》和王朔的大部分作品。我之所以去复读一年,就是因为想考中央美院附中,但是文化课不过关。因为找到了这样一个清晰的目标,所以学习就非常用功。

记:你曾经说过你一直有一个“画家梦”,并且考进了美院附中,但是附中毕业的时候你报考的是北京电影学院,这等于是放弃了“画家梦”吧,不觉得可惜吗?

肖:对,我16岁那年考进中央美院附中,那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因为当时美院附中只招20个外地生。后来我在附中的成绩也很好,是老师很喜欢的学生,所以放弃画画让很多人为我感到可惜。但是,我觉得自己真的不太想再画下去了。第一,学校里那种氛围有点吓到我,因为画家都是独立创作,彼此很少往来,精神特别孤独,甚至痛苦,而我的性格比较外向,我喜欢音乐、表演之类的东西,我觉得它们比画画更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第二,我觉得人应该去过一种有挑战性的生活,对我来说全新的影视行业,会更“刺激”,更有意思。我很认真地作过一个比较:看一幅画和看一部电影,哪个对我刺激更大?我发现还是电影。

记:你选择了影视广告专业,是这个专业比较好考呢,还是有其他原因?

肖:我在美院附中就选修过平面广告,到了电影学院去学习做一个影视广告导演,我觉得挺好的,起码可以帮人家卖东西,而单纯的画画就好像和社会之间没什么直接关系。

记:那么真正成为一个广告人之后,你喜欢这一行吗?

肖:说实话不是很喜欢。因为拍广告,表达的永远是别人的意思,而且很多广告客户喜欢指手画脚,动不动就叫你用那么一点钱,花两天时间,拍出“大片”的感觉。很多时候你拍出来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必须听客户的,毕竟是帮人卖东西,你什么时候见过商场的促销员在那儿表达自己?不过另一方面,做这行让我赚到一些钱,让我在北京这座城市生存下来。而且,它给我提供了很多影视方面的实际拍摄经验,让我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也就是我后来拍摄《老男孩》的团队。更重要的一点,这样一份让我感觉有点煎熬的工作,让我更加怀念我的青春,更加想要表达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的梦想和愿望越是被压制,你就越想去寻找机会实现它,这也促成了我后来去拍《老男孩》这样完全表达内心的片子。

上一篇:木马逃城记 下一篇:这样的“友谊”,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