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USB3.1的有源高速连接:让下一代连接植入“中国芯”大连接呼唤“小”连接术

时间:2022-09-25 02:02:36

面向USB3.1的有源高速连接:让下一代连接植入“中国芯”大连接呼唤“小”连接术

信息产业正在进入大连接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突破千亿规模。每一个连接,将可能产生无尽的比特。而每一个比特,都需要连接:传输、交换、存贮、分析、计算。大连接需要连接术,5G、光宽带网、SDN/NFV等解决的是大网络的连接;而每个设备之间、数据中心的每个服务器、每个端到端硬件,都需要连接术。在主导厂商掌控大连接术之外,具体设备的“小”连接术似乎并不被业界重视,然而,正是这些具体的连接术,从一个层面决定整个网络的效能与速度,成为产业技术的“命门”。现在,大连接术在重构,而小连接术将面临什么变革:是成为网络的瓶颈,还是成为比特的加速器?

连接决定速度,但电磁兼容是“魔鬼”

众所周知,通信由硬变软,而SDN和NFV广泛应用让这种趋势更为深入。数据中心、服务器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通信网络的机房,成为通信网络的主要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小小的服务器连接线,伴随海量服务器的部署,已经催生出一个近千亿美元的大市场。

市场之外是技术。传统意义上的连接线缆只是在塑胶里包裹着铜线,是无源传输。要想增加传输速率,只能缩短铜线长度,同时使铜线变粗降低损耗,就使得传统线缆进化得更粗更短。但是在大连接时代,数据中心要求更多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完成速率更快的数据传输,越来越粗短的传统线缆已经“捉襟见肘”。正像手机电池的突破依赖于缓慢发展的物理化学的进步一样,连接线的突破,依赖于对电磁兼容的突破。而电磁兼容,却是所有信息技术中最基础、也最难变革的技术。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电磁兼容科学家,范峻另辟蹊径的创新,正有望打破大连接的瓶颈。

范峻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专访时称:“电磁兼容主要是解决提高信号强度,提高数据传输能力,降低噪声干扰,提高信噪比,降低电磁辐射和提高抗干扰能力。”电磁兼容是一门科技也是一门艺术,既依赖于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深刻理解,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手艺”。电磁兼容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基础技术和影响因素,制约设备的性能。无论是无线基站天线、交换路由设备,还是服务器存储器,抑或是手机终端设备,甚至是连接线,电磁兼容都是设计的前置因素。越是简单或细小的东西,电磁兼容因素越大。连接线便是一例。传统的电磁兼容理念已经让目前的连接线设计“山穷水尽”。

这位领导着全美排名第一的电磁兼容实验室科学家对记者说,目前在连接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创新思想与设计理念的欠缺,制约对下一代联网技术的适应;二是在突破频率、速率、能耗等关键因素的基础研究不够;三是设计工具和方法需要提高。

USB 3.1的出现,更是对连接技术及电磁兼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USB3.1是最新的USB规范,由英特尔等公司发起。其数据传输速度提升可至10Gbps。大数据的吞吐量、无损传输、更长传输的要求,传统连接线已经不能适应要求。范峻说:“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

范峻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相关专业,获得本科及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从事电磁兼容问题研究。目前范峻在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任教授,负责该校的电磁兼容实验室。该实验室被誉为美国排名第一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资助的所有学科实验室中排名第四。范峻本人也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会士、电磁兼容协会的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同时拥有14项核心的技术专利。

另辟蹊径:“中国芯”让连接改头换面

范峻突破电磁兼容在连接技术上是如何另辟蹊径呢?

范峻认为,面对大数据、广连接的要求,首先是要实现数据高速无误码的在不同系统间互相传输;其次,要把多样系统之间连接干扰降到最低。这就需要从电磁兼容与高速传输的整体要求上设计,同时考虑到USB的连接接口,创新电磁兼容研究方法,实现面向大连接的低损耗、高速率连接器。由此范峻研发了一项面向USB3.1标准的高速数据线缆技术,实现高速率、大距离的无损传输。

范峻表示,传统意义上,接插线和线板是一个连接的部件而已,而从系统角度上考虑,这并不是最优设计。范峻解释说,之前的连接线是传统的无源解决方案,简单地将信号放在铜线里传输。当速率更高时,这种铜线将无法适应。范峻的创新之处在于,变无源为有源,化损耗为补偿,完全突破了传统电磁兼容对连接线的束缚。范峻从电磁兼容和高速传输完整性的设计理论出发,在连接中增加了一个芯片,先对信号进行处理,再在连接线里植入有源的电路,对信号进行补偿、匹配等额外处理。这样虽然在信号高速传输时损耗增加,但是经过补偿后,信号仍可以在更长的距离上进行传输。范峻解释说,这种有源中继的思路,是这个创新的关键。

此外,在接插头、电缆线设计上,尽量减少信号在高速传输中的损耗和辐射。同时,还需创新优化线缆电磁屏蔽,做到不泄露、不辐射,既保证内部的信号不会泄露,同时外在的电磁噪声也不会耦合辐射到线路内部。

这种植入芯片的有源高速连接线会不会带来成本的增长呢?范峻对记者表示,新的有源线缆并不会变得很昂贵,价格不会增长,“因为硅的价格并不会高于提纯的铜的价格。”范峻表示,这种创新的芯片和连接技术,将会由中国企业在全球率先产业化。

范峻非常自豪地说:“现在这种植入‘中国芯’的创新设计,让连接线更长、速率更高、传输更稳定、价格却更便宜了。”范峻认为,这个设计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是国际上第一款有源线缆。同时已经得到了国外知名公司的认可,下一步将成为国际标准的一部分。

连接神器:突破技术命门,成就产业蓝海

相比于网络的重构,连接技术也在发生革命。从无源到有源,就是连接术的一次变革。也是中国突破产业“命门”的一次努力。迎合这种变革,将不仅支撑大连接时代的到来,也将催生连接市场的新蓝海。这种连接不仅体现在机房、数据中心等服务器端的连接线,更会在广泛的连接市场呈现。

智能终端应用便是一例。新近的iPhone7取消了耳机口,只保留闪电接口的设计。对此范峻教授表示:“新一代的USB接口是USB-C型接口,目前USB-C型线缆在手机、平板和个人电脑上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未来将会成为所有电子产品的标配。这种接口将不仅是电源接口,也将是数据线、音视频等一切的接口。”

范峻创新的USB3.1标准的有源高速连接线产品正是USB-C型接口。范峻表示,目前传统的能保证信号完整性的超高速数据传输USB-C型线缆,长度通常不超过1米,而这款有源的USB-C型线缆,能做到传输速率翻倍,同时长度可以达到3米,这正解决了当前USB-C型线缆市场的痛点。“这款载有中国芯的有源USB-C型接口线缆产品将在今年年底。”范峻透露。

大连接下的小连接线,已经催生一个大市场。据联合市场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2015年报告预计,到2022年,全球整个电缆和连接器的商业市场将达到1253亿美元,亚太包括中国是最大并且增长最快的地区。而数据显示,仅面向服务器等的连接线市场,2015年的规模就超过600亿美元,并以13%速度增长。无疑,创新的面向USB3.1的有源高速连接技术,正在撬开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而在这个蓝海市场中,在范峻教授的努力下,中国产业将有望占得先机。

技术新知:USB3.1与USB-C型接口

USB3.1标准定型于1年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设备出货。USB-C型接口适用于USB3.1标准,这种修订版本理论上可以将传输速度从USB3.0的5Gbps提升到10Gbps。Intel第一代Thunderbolt接口控制器已经可以提供10Gbps宽带传输速度,而新的第二代控制器传输速度可达20Gbps。但USB-C型接口的USB优势是使用的标准更广泛,它几乎适用于所有chipset和SoC。

上一篇:探究加强中职财会实践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基于PubMe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