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

时间:2022-09-25 01:39:52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神奇的丝瓜》,悸动于季老那颗成熟的慧心能在现代社会舒展得那么细腻,更悸动于他那颗东方人特有的感悟心灵能这么巧妙地发现丝瓜生存的智慧。

现代人,主动或被动地奔波于赚钱与花钱之间,守侯在各种现代化的产品前,漂泊在繁华似锦的物质世界里,忘记了对我们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植物生长所展示的平凡的精彩。一棵丝瓜,平凡得可以忽略不计,正如文中所说,只是随意地播撒它的种子,大家只不过玩玩而已,但是丝瓜并没有因为人们对它的“忽略”,而放弃了展示它那超出人们意料的无限活力和生机。由瓜秧的纤细与瓜叶的肥绿巨大反差形成的不对称,始终能给我们惊喜的沉思。而更让我们感到神秘与惊喜的是:丝瓜的成长方式充满了巧妙与智慧,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让处于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让它享受成长的快乐,而且还能让悬垂的瓜找到平躺的合适位置。

应该说作为活在生命最高级的人,我们是最有权利去感受生命,体验生命律动的。丝瓜生长的智慧也恰恰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蔽。丝瓜生长的智慧性体现的是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的是自然生命力竞争的有序与合理,但可悲的是我们对它们这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却视而不见。作为简单生命形态的丝瓜能处在和谐的生存环境中,而反观我们高等生命形态的人却陷入了思考的迷茫与生存的困境。是我们人为的复杂打破了我们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正如和谐的环境并不需要我们去保护,只要我们不去破坏即可;正如自由的环境并不需要管理任何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管好自己。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确实,对于自然感受的失落,对于生命中一些精彩细节的遗忘,使得我们现代人的心灵更加粗糙,从而也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一份诗意,作者所开启的一双慧眼使我们看到的正是生命细节中智慧的诗意。

人对自然生命的疏远,导致了我们精神的退化。季老直面丝瓜的生命时,发现的也恰是一份久违而又近在咫尺的惊喜。惊喜于丝瓜随遇而安而又出乎意料的生命力;惊喜于丝瓜与世无争而又顽强不屈的适应力;惊喜于丝瓜和谐合理而又智慧简单的生存力。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是一个睿智老人对生命的思考,乃人生精华的提炼。让我们在季老的惊喜的智慧发现牵引下也惊喜并智慧起来吧。

全文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做文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丝瓜的生长、思想过程,让读者亲耳聆听了丝瓜神奇的生命智慧的叮嘱。可以说这是古今千百年来无人察觉并记录成文字的,惟有作者为之注目,为之惊奇,为之述录。

文章节奏感很好,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景而入情,又由情而入理,到最后阐幽发微尽显思想深度和语言华采。作者情感充沛,思考深入,文思暗中牵引,恰如泉源行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见斧凿之痕,虽无大起大落,却自然顺畅,吟之味之,一片深远的天地在你面前展开。

附原文: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己。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着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102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季羡林人生漫笔》[同心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四川省泸县得胜中学(646126)

上一篇:评《围城》之主人公方鸿渐 下一篇: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