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道高中数学习题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24 11:52:10

关于一道高中数学习题的教学思考

[摘 要]基于一道高中数学习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习题教学 变式 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典型习题适当进行拓展、变换,可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探究解题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笔者以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道常见的关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题为例,简单谈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

【例题】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2,4)的直线l与圆交于A、B两点,当弦AB最短时,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教师让学生结合图像独立研究,容易得到结论:当直线l与CP垂直时,弦AB最短,此时直线l方程为2x+y-8=0.通过直观感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证明此结论,由关系式d2+(AB2)2=r2,r2=8,d2≤CP2=5可知当d2=5,即CPAB时,弦AB最短,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推理论证,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该题的变式.

变式1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2,4)的直线l与圆交于A、B,当ABC的面积最大时,求直线l方程.

分析: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如何表示,学生通常会选择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或θ=∠ACB来表示三角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解法1:设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为d(0≤d≤5),

SABC=12AB・d=r2-d2・d= (r2-d2)d2 ≤(r2-d2)+d22=4 ,

当且仅当r2-d2=d2,即d=22r=2 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分两种情况求直线;方程:(1)当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方程x=2符合题意; (2)当直线l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方程为y-4=k(x-2),由d=|4k-5-2k+4|1+k2 =2,求得k=-34,则直线l方程为3x+4y-22=0,所以所求的直线有两条.学生容易将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x=2的情况忽略,从而导致出错.

解法2:设θ=∠ACB,SABC=12AC・BCsin∠ACB ,容易得到当∠ACB=90°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d=22r,从而求最值及直线方程.

归纳以上两种解法,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不同点是面积的表示方法不同;相同点是最后都得到d=22r,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2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3,4)的直线l与圆交于A、B,当ABC的面积最大时,求直线l方程.

解析:稍微改变题目的条件,学生容易按照上题的解答方法解答,设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SABC=12AC・BCsin∠ACB ,容易得到当∠ACB=90°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d=22r,从而求最值及直线方程.通过分析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为函数表示中没有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是0≤d≤5,而是0≤d≤2,∠ACB也取不到90°.当d=2,也就是∠ACB取最小值120°时,ABC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直线方程即可.以上问题解决后再给出以下训练题,巩固对问题的认识,开阔学生的思维.

变式3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2,4)互相垂直的直线l1与l2分别与圆交于A、B及E、F,当AB+EF最大时,求直线l方程.

解析:设圆心C到直线l1的距离为d1,设圆心C到直线l2的距离为d2,易得d21+d22=5,结合d21+(AB2)2=r2=8 ,d22+(EF2)2=r2=8 , 得AB2+EF2=44,(AB+EF)2=AB2+EF2+2AB・EF≤44+AB2+EF22=88 ,当且仅当AB=EF,即d21=d22=52时,AB+EF最大,利用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求出直线方程,这样即可将问题转化为前面几个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类比的能力.

教材中的典型习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迁移性,是知识发展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此类例题的挖掘和推广,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变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拓展延伸、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一篇:让“助学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推手” 下一篇:题小方法多 思维训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