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策略

时间:2022-09-24 11:49:03

大班额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策略

【摘要】要在大班额下,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其次,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即“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以达到全面提高成绩的目的。最后,就是要设计和组织好当堂训练以实现“堂堂清”。

【关键词】大班额 ; 高效 ; 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走在城市化进程的道路上,导致城市的公办小学的班额达到了70多人的“大规模”,作为数学老师通常要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如何在这种严峻的条件下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呢?

1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潜能

要在大班额下,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1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时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在课程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里充分的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从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2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统一起来。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师要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首先,教师要着眼于诱导,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3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提高参与兴趣。

首先,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应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以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最后,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追根问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加以肯定和鼓励,可以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学甚解,凡是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与师生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探究新知,不断进取,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才能促进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面对大班额,老师们感到非常困惑,这么多学生,哪能兼顾的过来,特别是高年级,随着知识难度逐渐增大,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分外吃力,两极分化现象相当严重。这么多人,要老师进行个别辅导,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成绩好的学生能教成绩不好的学生即“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不就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了吗?合作学习实际就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

2.1轻松的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

现在的小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也往往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或不会预习。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基本没有。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填补了这一缺陷,在全班交流展示环节,学生活动的机会很多,发言率也很高。因此,我在上新课的前一天,一般都会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同时,为了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往往采取上新课前三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办法,由组长组织他们把预习中没弄懂的和了解了的知识在组内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是:按照就近便于交流的原则,每4人一组,每组再指定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数学学得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小组合作学习。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预习前,要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一般都会认真地进行预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里面有关于“圆周率”的知识,教师不可能讲得很详细,而学生们在前一天就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圆周率的资料,在组内交流时就了解了很多知识。这样得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浅谈如何编制中期财政规划 下一篇:曹青禾 纽约让我更加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