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09-24 10:35:54

使命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命管理理论在高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使命管理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引发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使命管理 高校管理 启示 学习型组织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管理面对新的管理环境和时代大背景,必须有所借鉴也有所超越。当人们在强调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同时又有人提出以人为本,学校应该进行人本管理,满足管理人员的一切需要。但作为一种管理科学,人本管理忽视了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在培养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意志力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学校管理仅仅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够的。作为领导在关心、爱护、尊重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同时都必须加强对员工价值观和使命的培养,从调动人的使命责任感着手,使管理进一步走向合理化。

一、使命管理的内涵

使命管理理念是200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由美国德鲁克基金会主席弗朗西斯·赫塞尔本所作的题为“新世纪的使命管理”的演讲中提出的。使命管理是她一直倡导的管理新理念。她认为:一切工作都源于使命,并与使命密切相关,你不是为了管理而成为管理者,而应是你为了使命而成为管理者。你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是与大家进行沟通,让大家接受这个使命,然后团结并带领大家,朝着这个使命方向前进。使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表达了我们“为什么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使命,不知道“为什么做”,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永远也发挥不出组织的最大潜力。使命管理就是将这种共同抱负和认同感渗透到组织的每个角落,把所有的人都团结在使命的周围,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组织的领导者应该了解组织存在的意义、目的,依靠身体力行的“做人而非做事”,来引导组织向着使命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二、使命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能明确高校的核心价值和战略定位。定位不清是当前许多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没有明确的使命和愿景,学校在自我定位和战略选择时常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实践中经常见到学校目标变化很快,甚至一个学年之中都有不同的表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对新挑战时,为了避免学校的平庸和同质,学校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需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才能更好形成自己持续的教学特色。

能有效展示学校自身特色。缺乏办学特色是我国高校的通病,除了历史的原因外,还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校存在价值思考的不足,二是主动展示学校的意识不足。当一所学校有了明确的使命感,并且这种使命感深入到了每一个个体的心灵深处,那么,学校便会呈现出一种主动发展的态势,因为他们知道组织将去往何方,并在这一过程中把自身与其他高校有效区分开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彰显。

能引导学校更好调动和使用资源。使命管理有助于构建服务于学校战略目标的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学校使命能够使学校教职工知道我们“为什么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使命管理成为学校资源高效灵活调动使用的重要利器。

三、使命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学校教育管理者心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精于管理,勤于管理,学校这个组织就有生气,并能发挥出组织的最大潜力。目前,我们学校管理存在着等级权力组织机构,领导者往往以权力的威严管理,强调学校制度,只看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社会对教育的“精英”期望。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课时任务,像机械的产品制造商,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全面素质的关注。因此,我们倡导以使命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学校教育管理,尊重人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1)重审使命,量身打造高校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学校组织文化指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里, 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学校群体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和管理制度及校史传统等, 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表现学校的综合个性。每一所学校由于历史传统、管理方式、办学模式、实践水平甚至所处的位置及地理环境不同, 都会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独特学校组织文化, 这种独特的学校组织文化与其他学校总会有所区别, 主要表现在学校成员价值观、行为方式、学校精神、学校风气等方面。价值观念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仅让师生加入学校组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全体师生明确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高举这一特定的价值目标,学校组织才能活力永存。

(2)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心愿、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高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一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学习型教师组织的领导应该充分注意时代对组织管理者作出的新要求。在教育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教师需要的不是领导告诉他们如何工作,而是不断帮助并激励他们扩展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协作和学习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要求教师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互相信任,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在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形成学习型组织。

(3)更高层次地构建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凝聚力。相关者管理就是管理者争取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来实现组织使命的管理。政府、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由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的利益群体与学校间具有强弱不等的联系,他们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认识,发展目标以及价值观的认同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学校使命践履的影响力也不完全一样。使命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方之间的关系,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强高校的向心力。此外,高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管理机制创新,为教职员工树立新的理念,推广使命管理下的个人职业生涯行为,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促进学校与内外部环境更好地协调联合。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2][美]王伟.使命管理 管理发展的新理念[J].理论与改革, 2002.

[3]谢峰.使命管理在大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一篇: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下一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