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我的检讨书

时间:2022-09-24 09:34:19

第18课 我的检讨书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关联,呈螺旋状上升,最终才能实现作好文、做好人的目标。

儿子兰青上小学四年级,最近,我发现他们考试作文时都是将平时的习作照抄上去。

某日早餐时,我和儿子聊起了这个话茬。儿子:莫非要现场写?我:初中的考试作文都是现场完成的哟!儿子:啊?!为啥?我:考试作文的题目平常不一定写过,照搬,文不对题咋办?儿子没有再说话。尴尬的事发生了――儿子将它当成意见给提了上去,他的语文老师韩老师在QQ上给我留了一段话――

兰老师,您好!今天,兰青给我提了建议,谢谢您的指导。我把我的想法和您沟通一下,咱们交流交流。现场作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课标”上,小学高年级原来的确有40分钟完成400字习作的要求,但现在取消了。是不是要求降低了?7-9年级的“课标”规定: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而小学3-6年级,我想都是在为这个目标做准备的。

现实情况是很少有孩子能在40分钟内完成(从审题到选材,构思到写作),且不需要大修改。所以我修正了目标,让学生对作文的选材和谋篇布局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不至于写得完全不靠谱。(请您理解,因为才开始学写作,所以有的孩子完全摸不着头脑)

……

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三四年级的习作就是让孩子把握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五年级就逐渐开始训练他们现场写作。您看,这样可以吗?

再次感谢您。希望得到您更多指导。

韩老师的话客气而诚挚、现实而实在。曾子曰“日三省吾身”,我是否需要反躬自省,是否有些操之过急或急功近利呢?

【回顾对儿子的引导】

1 二年级,蹒跚学步

第一篇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去玩沙,我们玩得很开心!

【自我省察】一件小事,一种心情。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挺好!

第二篇

放学后,儿子在做家庭作业。半天也没做出来,爸爸看见了就问他:“儿子,你发啥呆啊?”“这道题我不会做。”儿子有些沮丧。

爸爸自告奋勇去帮儿子,做得可认真啦,做完之后,他还有些得意呢!

第二天,老师看了儿子的作业说:“天啊!这是你做的?”儿子心虚:“不是。”“那是谁做的?”儿子小声说:“是我爸爸。”

放学后,老师跟随儿子一起回了家。儿子敲开了门,老师问爸爸:“这上面的题是你做的吗?”“不错,做得很好吧!”爸爸有些得意。老师二话不说,就把爸爸揍了一顿。

【自我省察】经典的漫画,永恒的温情。这是兰青看了漫画《父与子》写的《差透了的家庭作业》。看图说话的确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好方法。

第三篇

风筝挂在树上

“二月初惊见草芽”,我和老姐在操场“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随着我跑动,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像一只学飞的鸟。我的心也被带到那空中,有些雀跃!

可是过了一会儿,风停了,风筝一下子就栽了下来,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我和老姐一起使劲,想把它扯下来,线“啪”的一声,断了!风筝却稳稳地停在树上。我们一下子傻了眼,沉默了好久。

怎么办呢?

我主张把树砍了,把风筝解救下来!老姐的办法是回家搬救兵,用梯子和竿子来取!

事实证明,老姐的办法无效:树太高,够不着;我的办法当然也行不通――为一只风筝砍一棵树,不值得!

爸爸安慰我:“另买一只吧。再说,风筝挂在树上也挺漂亮的!”

我却心有不甘。

后来有一天,我和爸爸去玩篮球,发现球可以抛得很高,“咦,可以用球去将风筝砸下来啊!”说干就干,球一次次被抛上去,有时砸中了,有时没砸着。

一次,爸爸用力把球抛上去,风筝没下来,球也没下来,一看,球稳稳地停在树杈上!我想用小球把大球砸下来,根本没用。最后请了别人帮忙,球才回到我们手中。另一次,球落在操场边高高矗立的柱子的花盆里,爸爸只好攀上栅栏去取!再一次,球飞出操场钻进了灌木丛与我们玩起捉迷藏,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找出来!

风筝仍挂在树上,我们也有了新游戏:抛球砸风筝!

于是,我天天缠着爸爸玩这个游戏,害得爸爸的游泳票都过期了!

爸爸问:“风筝挂在树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坏事!”我说。

“但它只是坏事吗?”

我想了一下,“好像也有好的一面!”

“是什么呢?”

“可以玩抛球砸风筝游戏!”

风筝始终没有下来,树枝与树叶却砸了一地!看着嫩绿嫩绿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树叶,我们有些惋惜!

爸爸又问:“你觉得这个游戏是不是绝对的好事呢?”

我说:“不是,我们抛球砸风筝很快乐,可是树却受伤了!”

“是啊,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与坏事,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一分为二地看!”爸爸意味深长地说。

至今,风筝仍挂在树上,我却觉得它很美!

【自我省察】必须承认,这种作文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写不出来的。画线部分是在我的参与下完成的。当初自认为是循循善诱、点石成金,现在觉得有些恶心――说教色彩太浓。我就是那揠苗助长的农夫。

2 回归正途

第四篇

狡猾的爸爸

昨天我又和爸爸一起去游泳,爸爸不小心把眼镜掉到深水区了,让我帮他捡。“我不去,我不敢!你自己去捡吧!”爸爸说:“我没有眼镜,什么也看不见!”我说:“你闭着眼睛,我帮你看地方,你自己去摸吧!”结果,试了三次爸爸都没能摸到。爸爸说:“我实在不行了,眼睛痛得不得了!请你帮帮我吧!”无奈,只好答应。第一次潜下去,紧张得不得了,没摸到。第二次,没有那么慌了,一下就捡到了。

我的潜水技术还没丢,太高兴了!

钻出水面,我就发现爸爸正在那儿偷笑,原来他是故意的!

【自我省察】表现自己觉得有趣的、印象最深或最受感动的内容,是明智之举。经验生活,体验情感,这才是源头活水!

第五篇

流浪的“贵族”

最近,小区来了一个“贵族”,被居民们轮流供养着。它不是人,是一只流浪猫。别看它是流浪汉,却是十足的“贵族”。

为什么呢?它帮人们捕老鼠,人们当然要尊敬它,还要用最好的食物来感谢它呢。

它平时就在小区来来回回、悠悠闲闲地踱着,很有“闲庭信步”的那种派头。

我对老爸说:“我想给它找一个老婆。”爸回答:“不用。”“为什么呢?”“婚姻自由,就让它去自由恋爱吧!”爸爸笑嘻嘻地说。婚姻是什么玩意?“自由恋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居民为它提供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它也为大伙儿把老鼠吓跑了。它是一个受尊敬的“贵族”,但不知它又会不会流浪到别处去。不知怎的,我总觉得它是喜欢流浪的。

【自我省察】关注生物,关爱生灵,陶冶情操,培养情感。

3 重入迷途

第六篇

拔萝卜

今天,我们去拔萝卜。

我想吃农家种的萝卜,因为它们经历风吹、雨打、日晒、月照,吸足了大自然精华。我更想亲自去拔,想去当一回农夫。

漫山遍野地转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干活儿的人。问萝卜是不是他的,他说不是。我们失望极了。

走到另一座山脚下,看见了一片橘园,有一个人正在摘橘子。

“请问你们家种萝卜吗?长好没有?”

得到了他肯定的回答,欣喜若狂,当即央求他带我们去拔。

他给了我们一个网袋和一个篓子用来装萝卜。

冬天的原野一片萧索,只有那一片菜地绿油油的,特别惹人喜爱。

拔萝卜时要抓住叶茎的根部,把它拖出来。拔第一个时,不懂这个要领,抓住上面的叶子一扯,“哗啦啦”,本以为是“萝卜先生”,结果却是一手的碎叶子。

弟弟很可笑,他以为叶子大萝卜就大,抓住叶子大的一扯,“哗啦啦”的却是比拳头还小的“沙糖橘萝卜”,只能当“玩具”。

削萝卜叶,我没兴趣,仍一个劲地疯拔萝卜。

远远地瞧见一个脑门锃亮的大萝卜,冲上去便拔了出来,是个“巨无霸”。没想到,一转身一大片“巨无霸”在冲我摇头晃脑呢。称量时,大伙儿都奇怪怎么多了半袋,却不知我就是那幕后“黑手”。

我们姐弟三人趁大人称萝卜算价钱时,去偷摘橘子。

【自我省察】记叙清楚、描写生动吧?但偏偏景物描写是这次考试的核心要求。唉,大人何苦为难小孩呢?

第二天,我回复了韩老师。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大意是我主张考试要现场作文。理由是遇上不吻合的题目就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弊端,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会由抄袭自己演变为抄袭别人,懒于观察、惰于体验、疏于思考,最后就写不出文章来了。

韩老师说自己被“学生会由抄袭自己演变为抄袭别人”这话震住了,我有些得意。

如今思来,愧不可当。

其实,作文训练应遵循内在的规律。首先它是有阶段性的,初始阶段的特殊性、小学学业评价的先决性决定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完成现场作文,怎能强人所难呢?我所提倡的现场作文其实也没能跳出应试的圈,并不比抄录平常习作高明,实谓五十步笑百步也。

再说,作文与考试何干呢?

小学阶段的作文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习惯。观察练习宜多做,人、事、物的对象变化,可以多角度激趣,体察有所获即可,细致入微更佳。写作以片段作文为常态,追求情趣为主,理趣为辅。少导多诱,力促自然生发,引导孩子热心、热爱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这才是为学生的写作铺底,这才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难道初中作文教学就可以忽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吗?

立意过于苛责、语言过分讲究、角度太过刁钻、结构异常规整,以个别优秀习作来评判“芸芸众生”,会不会在作文思维、情感态度、思想意识上把学生引入歧途呢?作文会不会与生活背道而驰呢?

思虑至此,惊出了一身冷汗!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真心地感谢韩老师的提醒,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了。

上一篇:黄河啊,我们的黄河 下一篇:杜甫舌战丁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