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儿的募捐

时间:2022-09-24 07:14:07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日前在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子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新京报》4月25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本是人之常情。相比亲赴灾区救援,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支援”灾区最直接也更现实的方式莫过于为灾区捐款。这个时候,让在校的孩子们也有机会为支援灾区贡献一份力量,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每遇上重大自然灾害,学校组织学生捐款,还真是咱们的悠久传统。下至幼儿园,上至中学大学,校园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学生和家长们想必都时常亲历,并对此感同身受。不过,尽管“爱心”从娃娃抓起,原本无可厚非,但当校园捐款竟然上演“孩子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甚至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孩子们的“爱心”当真爆棚到“挟捐款以令家长”的地步不成?

对于校园捐款演绎的变味一幕,学校并不认账,并归之于个别老师的工作方法。不过,且不说被校方否认的任务量,是否真的不存在,即便校方并未对捐款额度有任务分派,但既然捐款活动由学校组织,对于捐款变味现象,即便真的只是个别老师的“度上掌握不好”,作为组织方的学校,恐怕都难辞其咎。更何况,从发给家长的“数额不限”的捐款通知,到校园门口按照班级设置的捐款箱,捐款之前不仅要向老师登记认捐数额,捐得“少”的学生还受到“捐红色的钱”的悉心指导与循循善诱。莫非这一切所暴露的都是教师的素质,而与校方毫无关系?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校园捐款活动的宗旨已然是“多多益善”,不经意间暴露出种种“嫌贫爱富”的心态,也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只不过,“多多益善”的捐款目标,与其说能激发爱心,毋宁说是在透支爱心。而如果回归常识的话,让无收入的中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捐款,而且还要求填写认捐额度,这本身就值得思忖。须知,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捐款,从来都不能来自由上而下的组织,真要培养校园的爱心文化,学校也不是合适的捐赠组织者,唯有学生自发组织的捐赠活动,才是真正的自愿,也才能真正避免募捐活动的变味。这也是为何,组织捐款这事儿,在国外从来都是学生会的事,校方则从不越俎代庖。

上一篇:学生负担重,病根在哪里? 下一篇:合唱艺术在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