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9-24 06:44:31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些思考

项目基金: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SZk007)阶段性成果

摘要: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文章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紧迫性入手,说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需求。进而提出了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 信仰 ; 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是人和社会思想的内核,是构建一个社会思想特质的基石,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尚若个人没有信仰,社会就丧失方向和理想。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多元碰撞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资产阶级各种思想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复杂严峻,类似药家鑫、李刚等事件社会影响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需要通过一种主导信仰来建起他们的精神家园,以便于他们担当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的高度统一,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精髓,实现了世俗性与超越性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前,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十分紧迫。

第一,大学生信仰认知缺乏,陷入精神迷茫,出现信仰危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十分必要。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对一些大学生而言,对金钱的崇拜和权力的崇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科学信仰失落或异化后的信仰危机状况。针对这种信仰危机现象,必须要紧紧抓住信仰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构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认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在多元价值中,确立和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尤为重要。在多元价值、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与交锋中,一些大学生发出“我需要信仰,但不知道信仰什么”的困惑。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涤清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走出思想的重重迷雾,提高价值判断力和辨别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升华人生境界,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弱化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当做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思想品德课的“炒剩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没能充分发挥,而青年学生自身思想深处的信仰教育引导、对自身主体性尊重的都有着内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探索和遵循信仰教育的规律,有效地遏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现象,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工具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二、创新信仰教育体系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正确选择

高校信仰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

(一)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目标体系

确立马大学生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信仰教育的最高目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信仰生成的规律,坚持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突出信仰教育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层次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牢牢抓住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这一关键。要摒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步到位、整齐划一的传统观念,根据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育规律和现有的各种教学现实条件,创新一套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群体性的教育目标体系,使各阶段性、群体性目标之间在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有机统一,形成目标渐进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体系。

(二)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根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鲜活的社会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根植于博大精深的马列主义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现实和未来的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的切入点在大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和个体特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借助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尊重生命个体的内在需要。由此,创新后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构成应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为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政治信仰,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信仰教育为基础,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教育为补充,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发展教育为辅助。

(三)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

信仰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立场的问题,那就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营造人文氛围。所以,其方法选择必须遵循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特点,结合教育热点,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精心设计主流板块,拓宽高校网络信仰教育的空间,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文化观念的渗透,大力提高大学生思想免疫力。 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宣传主旋律、研讨热点和难点,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变单一“灌输”为广泛参与,抽象死板的信仰教育就变得生动活泼。

(四)创新信仰教育模式

信仰是个体的自由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建立开放的全方位的渗透式的信仰教育模式,在多元化的稳定的信仰体系框架内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信仰教育方案,将信仰教育渗透到教材、管理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比较各种信仰,认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真理性,从而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改革教学模式,依据认知发展和信仰形成规律,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及“是如何”的信仰认知与“应如何”的信仰情感、“怎么办”的信仰意志的有机结合;加强榜样教育,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榜样指引与学生自我建塑的有机结合;注重个别指导,加强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差异性研究,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于淑秀.张威.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和方法[J].科教文汇..2009,(3).

[2]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3]金泽.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理论前沿.2009,(8).

上一篇: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期望 下一篇:实习护生岗位适应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