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9-24 06:21:07

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相关性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这一现象。Jeffry Timmons称这种现象为创业革命,是既工业革命之后又一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革命。GEM第六版的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有七千三百万的人在从事创业,或经营小企业。而Jasmine D. Adkins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如下数据:在1980年间,全世界有超过3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十年后,这个数字飚升至1050。今天,则有1600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有关创业的学术杂志达到了44本,而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研究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也达到了150所。毫无疑问,创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创业研究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对创业的实践还是对创业理论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 创业研究概述

目前对于创业的研究有两种传统的方法: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集中于企业家特质,主要研究企业家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另一种则集中于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研究企业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特质学说认为企业家就是由一系列的性格特点组成的,而社会环境学说则认为企业家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这些行为主要受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

应用特质方法来研究创业的学者建立了许多有关企业家特质的不同模型。Vesper(1980)提出了五条重要的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技术知识、产品或服务的构思、个人关系、生产资料和顾客的定单。Gartner(1989)总结了有关创业和创业者的研究,归总了一系列属于企业家的特质。无论是明确的提出与否,特质学说的论文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创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家的提出和执行战略的能力(Murray B.Low, Ian C. MacMillan)。但是,实际经验却表明,这些特质模型不具有普遍性,只适用于部分成功的创业者,而对另一些同样创业成功的人却不适用。尽管特质方法存在问题,在创业研究的初始阶段,特质方法不应放弃,只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一方法来研究创业。

Hannan和Freeman在“组织的社会生态”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他们认为现有的许多管理理论忽略了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强调应用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原则来解释组织的存在,适应环境的组织能够生存,不适应的就倒闭。这个观点很快被应用到了创业的研究当中。创业也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函数。 这种方法通过研究企业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创业并创业成功而另一些人却没有成功。

这两种方法为研究创业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按照Scott Shane的界定,创业包括了两个层面:①机会层面;②企业家层面。机会与企业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创业就是机会,被谁、被怎样,发现、评估和开发的过程(Scott Shane)。特质学说无疑过分的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而忽略了环境对创业的影响。而社会环境学说则过分强调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企业家的作用。

Aldrich和Zimmer在1985年提出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创业,而不是强调个人特质或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整合了创业的机会层面和企业家层面,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一方法研究创业。

但是目前大多数应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创业的学者多集中在如下领域:社会关系网络对机会发现的影响作用,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获取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创业所需资源的影响。大多数研究都以成功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社会关系网络。但在创业的更早阶段――具有创业意识的的阶段,社会关系网络是怎样的表现呢。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探索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性,希望本研究能为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创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3 研究方法

Knoke和Kuklinski(1991)提出了一种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方法。此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样本,关系类型,关系内容和数据的分析层次。本文采用此一方法来研究社会关系网络。

样本:因为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潜在的创业者及其社会关系网络,所以选择了在校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

关系类型和内容:关系类型和关系内容反映了社会关系网络连接的本质,如图一所示。本文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关系内容。

事务关系:由于处理事务而产生的关系。

交流关系:个人与个人间由于语言交流而产生的关系。

辅助关系:个人通过与他人接触而获得服务、产品或信息。

情感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关系类型是指关系的属性。Aldrich和Zimmer(1985)确定了关系类型的三个维度:亲密度、易达度和规模。

亲密度指与社会网络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亲密程度, 是社会网络关系力量(即关系类型之间的强弱联系) 的重要指标之一。

易达度指网络成员间联系的难易程度,可以通过引进中间人以提高网络的到达度。

规模, 指社会网络的构成数,它能提高网络成员对外获取资源的可能性。

图一 社会关系网络类型和内容

研究层次:在选定了样本,关系内容和关系类型后,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层次可以选择。本文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层次,即研究对象的自我网络层次――包含中心节点(研究对象本身)、其他节点(研究对象社会关系网络上的成员)和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上海市大四或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做为样本,主要采用面对面或电话访谈的方法。然后通过提问的方法了解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属性。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总共在访问了15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和15位不具创业意识的大学生,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图表说明:

4.1 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成员: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不仅包括了家庭成员、亲戚、本班同学、老师,还包括了外专业同学和社会朋友。可以看出,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倾向于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而不仅仅限于必要的社会关系网。

4.2 在社会关系类型上:表示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与的距离表示亲密度,与间连线的多少表示易达度,与数量的多少则表示规模。 由图二可知,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在亲密度指标上高于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这是由于潜在的创业者很多都属于“自然熟”类型,他们很快就能和陌生人“混”熟了,并且他们比较外项,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而对于易达性,则相反,这是由于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的主要社会网络成员都是家庭成员、老师、同学,都是“自己人”,在其有所要求时都会伸手帮助,所以相对于有创业意识大学生的社会朋友,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易达度较高。规模上,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规模更大,因为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

4.3 关系内容:从图二坐标可知,有创业意识大学生的事务关系与交流关系所占比例高,因为其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他们需要处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关系,交流关系。在辅助关系上两者相同则是由于,辅助关系是指个人通过与他人接触而获得服务、产品或信息,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是潜在企业家或非潜在企业家要生活都得消费,不可避免都会与他人有辅助关系。情感关系方面,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的比例要低,因为他们的社会网比较宽,而且更多的是弱联系,所以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5 结论及研究意义

结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是: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成分复杂,关系网络规模更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更紧密,关系内容以事务关系和交流关系为多,情感交流较少。而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关系成员成分相对单一,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次数少,但交流效率高,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

研究意义: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功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特殊性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在创业的更早阶段――具有创业意识阶段,其社会关系网络已表现出特殊性,这对于理解创业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对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参考模型。他们应该试图建立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多与人沟通,并与社会网络成员建立广泛的事务关系而不是情感的交流关系。

这一结论虽然有助于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来理解创业现象,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性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差异性在把一个潜在的企业家变成实际的企业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如何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冰,姜君,陶少青.企业家网络与创业成功关系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171-174.

[2] 张玉利,薛红志,杨俊.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理论的挑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Jan 2007,Vol.29 No.1.pp1-9.

[3] Jeffry Timmons.New Venture Creation.

[4] Kimberly A. Fredericks ,Maryann M. Durl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basic concept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5] Scott Shane, S Venkataraman. The promise of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a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0, Vol.25, No. 1, 217-226.

[6] Aodheen ODonnell, Audrey Gilmore, Darryl Cummins, David Carson. The network construct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review and critique. Management Decision, 2001, 39(9), 749-760.

[7] Priscilla Chu. Social network models of overseas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The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and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Dec 1996; 13(4),358-365.

[8] Yonca Gurol; Nuray Atsan.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amongst university students: Some insights for entreprenurship educationj and training in Turkey. Education & Training; 2006, 48(1), 25-38.

[9] David C Mowery, Scott Shane.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Management Science; Jan 2002, 48(1), v-ix.

[10] Bryan W Clark, Charles H Davis, Verne C Harnish. Do courses in entrepreneurship aid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gement; Apr 1984, 22, 26-32.

[11] Knoke,D.,Kuklinski,work analysis:Basic concepts.

[12] Patrick J. Murphy, Jianwen Liao, Harold P. Welsch. A conceptual history of entrepreneurial thought. 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 Vol.12 No.1, 2006, pp. 12-35.

[13] Lowel W. Busenitz, G. Page West III, Dean Shepherd, Teresa Nelson, Gaylen N. Chandler, Andrew Zacharakis.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 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3) 285-308.

[14] Jasmine D. Adkins .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Continue to Expand.省略.

[15] Gartner, W.B.. “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9, pp.47-68.

[16] Murray B.Low, Ian C. MacMillan. 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8, Vol 14, No 2。

[17] Hannan and Freeman.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收稿日期:2007-12-22

上一篇:从海尔的知识产权保护谈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 下一篇:关于我国农村地权立法缺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