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之邪 第42期

时间:2022-09-24 03:58:00

超女快男选秀,最风风火火的那几年过去了,当邻家妹妹成了超级偶像一去不复返,一切便如同前朝遗事。如今,在成都本地颇受欢迎的经济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还是是李伯清、罗小刚的两档节目。而在四川卫视,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则是李伯清的几个徒弟主持的《开心21》。方言节目,仿佛才是成都本地生活中打开电视时更恒常的需求。成都太安逸,对音乐圈来说自是少不留川,而方言圈则不一样,四川本地对资深方言的认可度高,对巴蜀笑星们很买账,但他们也面临和其他方言艺术同样的困境,多年来屡次尝试,但离开了本地,似乎难以打开更广的局面,都有种彼此难离难舍的命运。

地方意识崛起,川话适合娱乐化表达

主持人罗小刚90年代入行之初,和身边的同学一样,费了很大劲考过了普通话资格证,其中国家规定主持人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一级甲等,当时也是一件拽事。然后开始做普通话节目,罗小刚们纷纷取起了很洋气的名字,又或者文艺范十足的“江南”之类,他说:“所有人都觉得说生活当中你可以用四川话,你上电视电台怎么可能说四川话,这是一种很根深蒂固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当时所在的四川经济频道决定要做方言频道,他和同事忽然就被赶鸭子过去了,“其实我们都有挣扎的,当时很多主持人都觉得完了蛋了,就感觉像上了贼船样的”,他承认当时对普通话甚至有一点捍卫心理,毕竟学得很辛苦,而且总觉得“四川话上到台面上,是一种很不雅的一种事情”。权宜之计,他们就随领导的意上了方言节目,慢慢地,就发现新节目的关注度跟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他的普通话节目做了两三年,亲戚朋友居然没有听过一次,“你知道有多可悲吗?”罗小刚说。

后来他总结,到底是观念问题。李伯清的散打评书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终于发现,原来方言也可以上电视,而且说的和看的人都很爽!而这,其实是一种“地方意识的崛起”,粤语、上海话的流行更多因为经济优势带来文化上的自信,而四川话在“台面上”得以流行,则因更接近东北话,这语言适合舞台表达。李伯清的走红,大家忽然就转过弯来了,“原来不一定就新闻联播嘛,你正事就正式儿说,但其实电视和电台多少是搞娱乐的,为什么还得那样子呢?”罗小刚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承认,费劲考的普通话资格证只是入行的敲门砖,“我们最终这碗饭还真是方言给的”。

本土方言笑星流派

罗小刚过去的九年里,先后在四川经济频道、成都经济频道、成都电视台主持过多档方言节目。此外,他去年在宽窄巷子的“市井生活”每周五有评书专场,近年也借新年或商演机会,多次在锦江剧场等地讲评书。他说这是做了节目主持人,然后慢慢想做艺人状,自己这种“由媒体做起来知名度后想要往所谓文艺圈儿混”的,算是如今本土笑星中的一类。他的同行之中做得不错的,有做美食节目比他更早的飞哥,有兰妹、以前搭过档的琴妹,还有老东家四川经济频道的雨轩和洋洋,后者接替了他留下的节目,同样走社会趣闻路线。电视界还有石成金,人称石哥,同样也是方言普通话夹着川话,走调侃路线。

他眼中的另外一类本土方言笑星,则是本来已经在文艺圈发家的传统艺人,因为曝光需要,“逐渐从笑星这块往媒体上渗透”,而最终大家殊途同归,都走到“媒体+方言+幽默”的路子上来。后者有廖健、闵天浩、叮当等,而更在他们之前的,则是李伯清、刘德一、沈伐、庞祖云、赵亮等老一辈主要在四川发展的巴蜀笑星。这些巴蜀笑星,大多在过去二三十年发展起来,其重要的作品或角色对本地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力,他们普遍对市井生活有很深的观察和理解,把普通四川人的个性如坚韧、乐观、精明、尖酸、滑头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被四川人视为本土文化的代言人。

这些巴蜀笑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首推李伯清,他以评书起家,并开创了散打评书这一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方言艺术流派,还广收门徒形成一定派系规模。其中廖健、叮当等李伯清弟子属于第二代巴蜀笑星,并长期活跃在四川娱乐圈。其次,则是刘德一、沈伐、庞祖云等以经典的影视剧为主的老牌方言喜剧演员。刘德一与庞祖云,早年都是重庆市川剧院的师兄弟,川剧表演是他们的演艺生涯的重要基础,后来川剧作为传统剧种渐渐没落,两人不约而同转战影视界。其中,曾被黄沾赞叹外形“圆、帅、大气、漂亮”的刘德一,曾主演《凌汤圆》、《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等四川方言电视剧,其憨态与演技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四川本地人认为他是巴蜀笑星中最值得推崇的一个,因为“真正讲艺术”、“演技很好”、“有才有实”。而庞祖云则以出演《山城棒棒军》中梅老坎而深入人心,《九根毛》、《九品剃头匠》也备受欢迎,他还与刘德一共同参演了《凌汤圆》、《傻儿师长》。

2008年,两人在前后几个月间相继因病去世,是巴蜀笑星群体的一大损失。李伯清早年与刘德一私交甚笃,但他也曾说自己在圈中坚持一个原则:生活不往来,工作不合作,“但是如果有困难我第一个站出来。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对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刘德一生前对待朋友耿直、义气,用四川话来说就是:“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后来他去世时,李伯清回忆说:我是第一个到达他的床面前,那一瞬间真的是感悟到了。那一瞬间,我就跟他说上一声‘对不起’都没用了。”不过,刘德一的儿子“小汤圆”刘乙麟子继父业,将接拍《凌汤圆后传》,并与其他几位巴蜀笑星一起在方言情景剧中合作。而刘德一还有弟子如林晓东、钟燕萍、田长青、田浩、李丽波等,其中前两位已被媒体认可为第二代巴蜀笑星。

此外,沈伐虽然同样走表演路线,但他34岁师从谐剧鼻祖王永梭,是谐剧第二代掌门人。所谓谐剧,即融合了幽默的方言与个人表演,类似单口相声和独角戏。沈伐最重要的成绩,是1986年携谐剧《0.7》走上了春晚舞台,是四川曲艺节目上春晚一大突破。此外,他主演的“王保长”系列方言剧也是其经典代表作。同样成功上过春晚的,还有相对年轻的60后张德高,他一直主攻方言小品。2006年凭借方言小品《粑耳朵》冲上春晚,令他一时名声大噪。他本来有意再次冲击今年初的春晚,但小品《钥匙》却因南北语言上的差异,在北方的语言环境下喜剧效果大打折扣,结果最后阶段被刷下来。此次他的冲击遇挫,也再次反映出四川方言艺术在向外发展时的尴尬。

方言节目中的第三类人

按罗小刚的分类,现今四川方言表演艺术圈子里,大致有两类人:由媒体做起来知名度、往文艺圈混出范儿的,以他为代表的主持人;在文艺圈发家、为更大影响力往媒体渗透的,比如李伯清为代表的传统巴蜀笑星。而谭乔则属于第三类人。他是成都家喻户晓的交警,主持着一档看似无趣,但却让众多成都人捧腹不已的交通教育节目《谭谈交通》。节目每天只播出5-8分钟,但是却红了七年,如今他已俨然明星主持,在街上被认出的频率更高。粉丝对他的评价是:“又搞笑又有教育意义又有正义感!谭警官不错!这才像人民警察的样子。”“蛮好玩的,比只会罚款的土匪好多了。”

谭乔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和节目组的同事开着车,在成都二三环的路上寻觅违反规章者,但他的目的不只是抓人开罚单那么简单,最关键还是要发掘到能摆能搞笑的违章者,然后开始采访,在看似各种胡扯海侃的聊天中,达到交通教育的“笑果”。节目上的谭乔,以能把人聊崩溃著称,他可以拉着一个开比亚迪的违规者,一起唱改了词的《蓝精灵》;或者抓住用自行车拉二手家具的违规者,把沙发卸下来坐在河边开始“深度访谈”,大谈经济趋势。―除了交通问题,还扯到了更多信息内容,既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又留下对节目的深刻印象。谭乔认为四川人很幽默,但并非每个人都敢于展示,于是需要在节目中穿针引线,“在纠正违法的时候,他们是逗哏的,我们就是捧哏的。所有的幽默包袱应该是在他那,我可能就是画龙点睛,那么一下的作用。”谭乔也曾在录影中,被违章者一句话呛到笑场,一直笑到“伏在墙上”,但为了维护警察队伍形象,这警官笑得伏在墙上的镜头,最终还是被果断剪掉。不过,这档节目作为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的方式,已成一个极富娱乐精神的范例。

《谭谈交通》开播七年,轻松幽默、接地气但不土气的风格,全赖电视台、谭乔本人以及他所在的单位交管局三者的促成。谭乔回忆,当年电视台到交管局找警察主持,单位送去一批形象好气质佳的同事“海选”,电视台都不太满意。正好他在单位出外宣传时演惯了反派角色,负责无证驾车、头被撞包、开报废车等邪门戏路,于是被最后推荐去面试,不料就这样当起了主持。他还记得,节目开播前做了两个样片,分别是四川话版和普通话版,但最终采用了前者。他用川普结合采访对象的四川方言,看似轻松随意地调侃交流,在纠正交通违法加入幽默元素,几年间,形成堪称融合了半方言相声、交通教育、公路短片等混合风格的,一档类娱乐类方言节目。节目一直很受欢迎,其官网“现在每天的访问量都是几万次”,谭乔说。

上一篇:选秀退潮,回望人才输出 出川退潮时的快乐裸泳... 下一篇:陈国富 滥用偶像等于杀鸡取卵我不玩这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