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率“水涨”,博士生质量未必“船高”

时间:2022-09-24 03:05:12

淘汰率“水涨”,博士生质量未必“船高”

未必“船高”

“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博士三年,论文一篇。东拼西凑,也能评优。”“课题不掺假,典型一大傻。”这是近年来有关博士论文造假现象流行的一些顺口溜。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河口海岸科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针对博士生论文造假情况,华东师大教授何青表示:“这与我们的博士生淘汰率极低且毕业又相对较容易有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淘汰率高达47%,而我们国内只要考上博士生,就几乎人人可以拿博士文凭,这造成了个别博士生不专心做学问,不认真从事课题研究。”何教授因此提出,我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应当保持在10%~20%。

前些年单位里形容大学生多,习惯说“现在大学生多得用权卷”。近年来人们突然发现,“多得用权卷”的早已不只限于大学生,甚至“升级”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了。起先,对于单位聘用的博士生,人们会刮目相看,甚至包括单位的领导都会言必称专家,时不时虚心向他们讨教一番。可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不断加入“待业大军”,随着博士毕业生在应聘时一再降低要求,不讲待遇,不挑工作,更有不少博士生通过各种关系,削尖脑袋想和本科大学生抢饭碗,工作后的表现却并不比本科大麻中蓬(首都绿化办党校)学生优秀多少。人们便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博士生能力好像都“注水”了,也就那么回事。

美国博士生的质量有多高,是不是“货真价实”,我们不太清楚。但何教授在公开的媒体上说人家的淘汰率几近一半,我相信这是事实。何教授因此结合咱们博士培养制度的实际现状,提出应当把淘汰率调整到10%至20%的建议,看上去的确有些道理。但问题是淘汰10%或者20%,我们的博士毕业生就会优秀起来了吗?我看,恐怕没人敢打这个保票吧?

要为国产博士“正名”,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搞清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在读期间对博士的数量要求是否十分必要?与其让博士生们造假做假,写出创新价值不高、没有太大科研价值的论文来充数,不如把这些时间和精力节省出来,和袁隆平先生一样,从事些踏踏实实的实践研究工作。

二是我们是否需要培养这么多的博士?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2008年4月透露,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6年,美国培养出的博士毕业生有5.1万人,而我国培养出的博士毕业生已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5万人。

三是我们培养的博士在社会上能处于什么位置?想当然的回答,博士是高端领域的高级人才,肯定是去做科研或教学。但现在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新变化,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博士都把进入政府当公务员当作求职目标,还有的由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职基本饱和,不得不去“低就”本科生或硕士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大材小用”,造成了人才浪费。

四是我们培养博士的程序是否科学规范?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匮乏,由政府出钱来培养一些科研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是可行的。可在眼下社会岗位就业已经基本依靠市场供需关系来调节,而专长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博士生并不适合大部分要求实用技能和具体管理能力的社会职业。那么,我们是按市场需要来改变博士的培养目标,还是一如既往,继续按部就班培养“曲高和寡”的博士?这的确是值得高等教育研究者深思、慎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博士生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便很难体现出来。

因此,要想让博士生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应该从培养的源头抓起。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扭转高校学术研究领域的种种不良风气,从体制上搞真抓实效的改革,才能提高博士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真正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高校招生如何真正“自主”? 下一篇:民族师专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