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以存在

时间:2022-09-24 02:48:03

一个16岁的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艘救生艇,历时227天的浩海漂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艰苦卓绝的求生画卷。现实中,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人与兽创造的生命奇观,背后必然有着强大而神秘的支撑,那就是关乎信仰的力量。

在影片开端,镜头把我们带到了印度南部的法国殖民地朋迪榭里。导演不惜用三十余分钟的时间来展示主人公派的童年生活。由于此地区信仰比较多元化,派耳濡目染对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所认同,成为一个泛神论者。派的父亲因西方医学而获得了救治,所以他崇尚理性,相信科学。而派的母亲则倾向于信仰对心灵的指导,认为科学只能解释表面的现象,只有信仰才能解决内在的问题。电影中也强调母亲舍弃了家庭跟随派的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两种价值观的对立,成为全家一次晚餐谈话中的重要议题,这次谈话也为派之后从漂流到获救的经历带来了可能性。年轻迷茫的派面临着理性与信仰的抉择,最后他决定去接受洗礼,遵从了母亲,去追随心中的信仰,这个抉择也贯穿着影片的全部情节。当理查德·帕克跳入海中捕鱼,挣扎着想重新登上救生艇时,有那么一瞬间,派想起了父亲教诲他动物没有灵魂,只有自然界中极自然的弱肉强食,但此刻他从猛虎的瞳孔中,看到了无助,看到了浩渺水波中微小的自己,看到了与他自己在动物园被同一个人喂养大的伙伴,这时灵魂深处对菩的信仰趋使他选择了把孟加拉虎救起,共同生存下去。

信仰究竟为何物?这是在观影中一直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一个问题。在印度,大部分民众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主要特征是信仰多神崇拜的一神论,也是泛神论。印度教号称有三千三百万个神祗,之中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在影片中,毗湿奴的形象不止一次出现,他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他以十来种化身救世,其中一种就是灵鱼马特斯亚,传说洪水泛滥时它拖拽方舟,拯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影片中,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在太平洋上第一次用网捉到并杀死一只鬼头刀时,他既敬畏地忏悔,又虔诚地感激毗湿奴化身鱼来解救了自己和老虎。但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平静的漂流又被“神迹”报复性地摧毁,派又向恐怖的天空质问着:“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我臣服于你,你还想要什么!”此时,派意识到:当困境来临,多信仰就变成了更为相信人性,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因为任何信仰,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最终目的也都是令我们相信人性的强大本能。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有老虎参与的奇幻漂流,但日本调查员怀疑这其中许多细节不合逻辑,如香蕉不会在海上漂浮,食人岛上是深海中的热带密林,岛上生存着密密麻麻的狐獴,而狐獴本是生活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里。李安煞费苦心,挑选了最不合理的动物,故意扭曲事实,来揭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让观众了解眼睛所看到的是假象。理想中,我们都认为第一个故事是真实的,但理性又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于是派含泪说出了另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沉船之后,派同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了伤,厨师将他吃掉,派遭到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发生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将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抑制不住愤怒杀了厨师,吃掉了他。这击溃了他的世界观,使派难以承受,当然这一个故事更接近现实。对于两个故事谁真谁假,一直存在着争论。奥斯卡颁奖礼上李安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感谢大家相信了“派”的故事,并与他一起分享了这一段旅程。导演让派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信念帮他逃避世事中的惨象,遮蔽人性恶的一面。虚实难辨之间,导演狡猾地将其中奥秘留给观众去猜测和评说。固然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就像少年派内心中理性和精神的冲突。然而心中的声音像一道缓缓的水流,浸润我们的心灵。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只要你相信,它就会存在。

好电影没有国界,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超越政治、宗教、种族,电影中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和动人的情节会永远留存在观众心中。李安在奥斯卡颁奖台上发表获奖致辞时,以一句印度语“Namaste”(多谢)作结,宝莱坞女星Shobhaa De在twitter上说:“李安的一句Namaste,胜过他手上的小金人像。”

上一篇:艺术家、大众和技术 下一篇:开创抽象主义,19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