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致肝功能衰竭一例

时间:2022-09-24 01:32:43

干扰素致肝功能衰竭一例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482-02

【摘要】研究干扰素的特殊不良反应,建议医生使用干扰素的时候做好保肝的工作。

【关键词】干扰素;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不良反应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20年前经检查发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于2012年4月12日来我院治疗。经化验:ALT230U/L,AST116U/L,谷氨酰基转移酶(GGT)84U/L,白蛋白41g/L,乙肝“大三阳”,HBS-DNA6.49×106IU/ML(阳性)。为治疗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a300万u,肌内注射,隔日一次治疗。第一次应用干扰素后出现高热,发热持续时间达14小时,最高达40℃,第二次应用干扰素后仍出现高热,发热时间比第一次推后4个小时,但发热持续时间仍长达14小时,最高体温达40℃。应用第三针后出现鼻衄,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化验检查:ALT271U/L,AST325U/L,TBIL(总胆红素)66.2μmol/L,血红蛋白28.85S/L,HBV—DNA1.31×104IU/ML,凝血:PT(凝血酶时间)22.75s,APTT(部分活化酶)50.64s。因出现肝衰竭的某些症状,立即停用干扰素,给予保肝、降酶、降黄等治疗。患者黄染渐减轻。查ALT64U/L,AST60U/L,TBIL(总胆红素)40μmol/L,HBs—DNA。阴性

2讨论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繁殖。患者应用3针干扰素后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均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异常,乙肝病毒复制下降。停用干扰素后,肝功各指标好转,故认为肝功能衰竭与干扰素治疗有关。干扰素作为抗肿瘤与抗病毒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症,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但干扰素引起肝功能衰竭少有报道。干扰素致肝脏损害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属于不可预测的“超敏”型药物反应。当采用常规测定药物毒性的方法时,这些肝脏损害并不见于常用的实验动物。仅很小比例的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后出现反应。患者治疗初期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据统计a-2a干扰素抗体产生率高,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同时因患者肝功能衰竭,致使肝炎病毒复制亦下降,HBS—DNA多次复查均显阴性,提示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应注意肝功能情况。如果发生严重的肝功能损伤,应及时停药并给予处置。

上一篇: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科老年患者安全服药中的应... 下一篇:浅谈艾滋病流行概况及相关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