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罗慕士版本中“朕”的翻译浅析

时间:2022-09-24 01:28:43

《三国演义》罗慕士版本中“朕”的翻译浅析

摘 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罗慕士在翻译“朕”的过程中,根据语言环境,适当地翻译成we, us, our 或者I,me, mine,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朕;we;I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09-01

一、《三国演义》及其翻译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它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我国流行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主要有四种,现在最流行、影响最深刻的要数罗慕士(Moss Roberts)翻译的Three Kingdoms, 该书1991年在英国出版,1995年由外语文学社出版。罗慕士坚持不懈努力了十多年的时间,他的版本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翻译的版本最为全面,推陈出新。下文将重点讨论Three Kingdoms中“朕”的翻译特点。

二、“朕”的翻译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秦朝以前,“朕”可以用来指代说话人自己,不分尊卑贵贱。但是,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他规定:“天子自称曰朕。”自此,“朕”只能由皇帝使用,以此来彰显其力量和权势。

《三国演义》中先后出现十多位皇帝,像刘备、汉献帝、曹丕等等。因此“朕”出现多达170次,都是皇帝用来指代自己的称呼。“朕”可以用作定语、主语和宾语。翻译这篇文学著作时,罗慕士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且适当地对“朕”进行翻译,使西方读者能充分理解欣赏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英语中,帝王、王后或者教皇等常用we, our 和us等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来称呼自己,表明庄严和伟大。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说话人能够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来表示权威。以下是维多利亚女皇所说的话:

1、We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defeat. 我对失败的可能性不感兴趣。

2、We are not amused. 我不感兴趣。

因此,在对“朕”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采用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方法,而不是简单根据形式进行翻译。以下是一些具体实例:

1、朕意已决,无得再谏。(Luo Guanzhong, p.1976)

We are resolved. Let there be no further opposition.

2、炎曰:“此是朕意,华但与朕同耳,何必争辩!” (Luo Guanzhong, p.2898)

“It is our view as well. Zhang Hua is merely agreeing with us. Is this debate necessary?”

在这两段话中,皇帝用“朕”显示其尊贵的地位和无上的威严。罗慕士相应地用we来显示皇帝的威严和地位。

在Three Kingdoms 里面, “朕”也翻译成I, me 或者my。罗慕士使用这种方法来显示皇帝屈尊降贵、平易近人。例如:

1、献帝泣曰:“朕被二贼欺凌久矣!(Luo Guanzhong, p.292)

How long those two traitors have mistreated me!

在这个句子中汉献帝在和大臣商量如何才能改变他受到曹操欺凌的状况。因此罗慕士用me来表示谦恭,使自己更加平易近人。

2、汝兄弟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Luo Guanzhong, p.1948)

Your brother, who intends to usurp my throne, has instructed the officials to coerce me. That is why I will not go.

这是汉献帝和曹操的一段对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颇为无奈。罗慕士体会其背后的用意,用I来翻译“朕”,使西方读者能更深刻的体会汉献帝受制于人的无奈。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罗慕士用coerce(强迫,迫使)这个正式词语来显示其地位和威严。

三、结语

《三国演义》里第一人称代词“朕”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因此罗慕士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形式上采用了对等的I, me, mine, 而且结合上下文,适当的翻译出we, us 和our, 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环境和背景,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Quirk.R, Greenbaum.S, Leech.G &Svartvik.J.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5.

上一篇:浅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兮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