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24 01:17:49

关于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46名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表明:(1)一年级学生自我幸福感最高,其次是三年级的大学生,二年级自我幸福感较低。(2)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生源地和年级上差异显著,而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与否上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松弛和紧张、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维度上,一年级大学生与二年级大学生有显著的差异;在对健康的担心、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维度上一年级大学生与三年及大学生有显著的差异;在精力维度上二年级大学生与三年级大学生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78-03

追求幸福,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莹,2014)。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涉及较多的一个核心概念,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肖少北,2010)。Ryff (1995)认为幸福并非获得简单的快乐,而是包含了一种完美的体验,即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而体验到的快乐。Wilson(1967)的研究认为高幸福者都是“高自尊、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收入丰厚、外向、乐观、没有烦恼、信教、已婚、性、智能的适度目标”。综合国内外观点,本研究将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定义为: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环境的认知,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心理体验。幸福感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实现过程(方王皓明,2012)。大学生的幸福观代表着当代年轻人的主流和方向,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与前途命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已成为当务之急(王金明,2015)。

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某校大学生共270人参与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50份。调查专业涉及教育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其中男生75人,女生171人。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是被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时性测查工具,是用来评价被试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姜永杰,2007)。该量表有18个项目,经因素分析分为六个分量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分量表、对健康的关心分量表、精力分量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分量表、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分量表、紧张和松弛分量表。问卷采用六级评定,最终得到各分量表的得分以及总量表的得分。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同时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测评。

3 实施程序与数据处理

主试统一指导语与施测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施测,统一回收问卷;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从表1可以得出,在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方面,男大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维度上高于女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在对健康的担心、抑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紧张、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上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

2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生源地方面,对健康的担心、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t=-2.409, P< 0.05; t=-2.308, P< 0.05; t=-2.794, P< 0.05),并且均表现为城市大学生自我幸福感高于农村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同时城市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紧张、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上高于农村学生。

3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独生子女与否差异方面,独生子女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著。

4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幸福感在年级方面,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等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

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幸福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维度上,一年级与二年级大学生有显著的差异(P

三 讨论

1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性别差异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调查结果为自我幸福感总分、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上男生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释这种现象:其一,随着社会分工和文化的进步,传统的性别观念虽已发生改变,但社会对男性的要求还是很高,男性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二,这种差异是由于男女社会角色不同造成的,男性在社会上的角色很少强调情绪的表达,而女性有更多的情绪表达。同时女性感情细腻,所以在感情体验上一般比男性更快也更明显。上大学以后大多数女生会遇到更多关于感情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困扰,因此在大学期间女生在情绪方面波动可能比较大。

2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

大学生在自我幸福感的生源地差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为在对健康的担心、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维度上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和生长在城市的学生有显著的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起点比较高,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比较大,因此学习压力大;而农村学生从小受教育条件差,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学生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所以相对于城市学生压力比较小。还有一方面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方面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比较新鲜,还有天然的食物,而现在的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有时候会出现雾霾现象。我们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维度上高于农村学生。这个原因可能是跟农村学校相比城市的学校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最重要的是比起农村学生城市的学生会有更优厚的物质条件(马存燕,2008)。因此城市学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高于农村。

3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

独生子女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均未达到显著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拥有更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以及精神资源。独生子女是家中独子,因此享有更多的照顾,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欢迎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由于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因此独生子女的压力比非独生子女高。再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缺少了兄弟姐妹间的情感支持,但独生子女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关爱(李萌萌,2012)。

4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从各个年级来看,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由高到低依次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大一新生带着“金榜题名”的喜悦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来到崭新的校园,对整个校园氛围感觉很新鲜,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因此对生活也比较满意,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其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会面对很多的苦难和磨难,他们会为了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而烦恼(赵连锋,2011)。因此,一般二年级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所降低,因此幸福感也相应地下降。最后,三年级学生得分较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基本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自我意识已趋向稳定,并且到了三年级之后,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比如准备实习、工作、考研或出国等。生活过得比较充实,因此能体会到幸福感(刘洋,2014)。因此他们在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上又有所回升。

四 结论

第一,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被试的总体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某些差别的反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总体上仍与城市存在相当的差距。

第二,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性别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性别不会对自我幸福感产生明显的影响。我们认为这种结果并不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大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已经广泛地接受了各种观念,原有的各种性别差异也因此逐渐缩小。所以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

第三,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行为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方王皓明,苗元江,梁小玲,胡亚琳,周.大学生实现幸福感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9).

[2]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7(8).

[3]刘萌萌,赵景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5).

上一篇:农村中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