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历史课的价值,让历史“鲜活”起来

时间:2022-09-24 11:43:18

努力实现历史课的价值,让历史“鲜活”起来

众所周知,历史课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技能与方法,让学生的人格升华,继而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有一定的责任感。但是,在现阶段中考指挥棒的“魔力”下,初中历史课被普遍认为是“副课”,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老师上好历史课的难度。很多时候,相当多的学生处于似听非听的状态。这样一来,历史课应当承担的价值就无从实现。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当然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鲜活”的历史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历史课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为了让历史课“鲜活”起来,尽可能实现它的价值。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做法。

第一:根据历史发展的相关背景,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设身处地去理解、体验和探究历史问题。

在上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一课时,我注意到“民族融合”是一个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如果以“知识链接”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民族融合”,然后提问:为什么要改革,再讲怎么改革,最后分析改革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绝大多数学生一定懒得参与,更谈不上有什么收获。于是,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我设计了二个情景问题,让学生进行体验、探究。第一个情景是:由一名学生现场采访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完成三个任务:了解采访对象的民族;学说一句少数民族话;了解一点他(她)的民族习俗。由于民族融合,这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完全汉化,学生的采访任务果然惨败。通过这个特殊的情景,学生好奇心不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民族融合”这个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有了更感性、更透彻地认识。从后来反馈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记住并理解了这个难懂的概念。第二个情景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其统治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安定的因素,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解决?(不利的因素之一:在北魏政权内,生活着以汉人为主体的不同民族,这些民族因生产方式、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社会动荡不安。不利的因素之二:国都平城地处北疆,这里不仅气候寒冷干燥,远离汉人聚居的中原地区,且时常受到北方强大游牧民族柔然族的骚扰。)这个历史情景探究提出来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学习热情和迸发的思维火花让人惊喜。

第二:适当补充有关的历史背景和细节,为学生搭建一定的思维平台,让学生有动力、有信心去挑战那些看似深奥遥远的历史问题。

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是一个比较枯燥、难懂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我补充了两段背景资料。(第一段资料是:以后,个体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一部分农民缺乏种田所必需的农具、种子、肥料、牲畜等;一家一户经营的个体农民很难单独解决水、旱、虫等自然灾害;一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很难得到合理使用。第二段资料介绍了这些困难引发的社会问题:一部分农民被迫出卖自己分到的土地,再次卷入租佃关系;贫富悬殊出现,农村又出现了高利贷。)之后,我再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解放之初,在整个国家也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农民遇到的这些困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基本上围绕合作走集体化道路,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一节课,学生们再次体验到了自己探究历史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三:大胆处理课文的内容编排,敢于进行合理取舍和内容重组。

九年级下册有一课叫《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这一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课文先后介绍了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从背景讲起。这种编排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老师就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难调动起来。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出示了一则图片新闻:哈里王子身着纳粹军装参加某化装聚会,人们评论王子“此举犯了愚蠢的错误”。然后问学生:王子的行为为什么会受到大众的严厉批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这说明学生对纳粹的暴行并不了解。于是,我又给学生出示了一些法西斯暴行的资料,再让他们回答刚才的问题。之后,学生纷纷发言,对法西斯统治进行了谴责。在对法西斯政权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再提问:在今天,法西斯势力稍一抬头,简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在70多年前的德国,它却是合法上台执政。这种极端的政权为什么能得到德国社会的普遍支持呢?一听说是合法上台执政,学生满脸惊讶,带着这种巨大的疑问,学生很快就进入到积极探究状态。通过这种调整,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这节历史课的教育功能也顺利达成。

第四:注重设问技巧,尝试换个角度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自信与快乐。

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一课,要求学生能分析和理解 “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课本上已经用几段话归纳了它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是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所以用不着同外界进行交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二、清朝统治者为了防御外国的侵略而采取“闭关”政策,你认为这样做真的有效吗?同样是探究“闭关”政策的影响,因为换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角度,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而且,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事实也证明: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对“闭关锁国”这一政策的危害,认识得相当清楚。

第五:关注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的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段很陌生的历史。为了拉近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了一个“时的社会”调查。让学生采访亲历者(爷爷、奶奶、邻居等)、上网等,了解一下时的中国社会。在正式上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在班上作交流。然后,让他们按照现在社会的标准,对中的一些怪事、怪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它们的危害。这几个环节,都是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情绪高涨,对的危害、教训启示等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以上是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摸索。通过这些摸索,我也进一步认识到:要充分实现历史课的价值,我们必须努力让历史课“鲜活”起来。

上一篇:巧备考破瓶颈 提高物理高考成绩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