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玲:热血撒疆土

时间:2022-09-24 11:01:06

潘晓玲,这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因为身患癌症,于2006年3月14日在乌鲁木齐市逝世,年仅43岁。

中国最年轻的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杰出的生态科学家、全国十大师德标兵、新疆十大杰出青年、新疆十大杰出女性……一位拥有众多头衔和荣誉的女科学家,却英年早逝了。

她丈夫王革说:“她不贪图享受,也不在意金钱,她崇拜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

将生态研究作为毕生事业

上世纪80年代,正在新疆大学读书的潘晓玲为了写本科毕业论文,与一群男生沿塔里木河进行考察。在塔里木河岸边,她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惊呆了:看不到一丝绿色,黄沙掩盖了农田,偶尔有孤零零的人家,院墙也被沙子埋了一大半,天空中没有一缕风。世界一片寂静。

看到这一切,虽说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新疆,在城市生活了多年,潘晓玲还是被深深震撼了。她没有想到新疆尤其是南疆人民还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潘晓玲再也坐不住了。她想:生活在这里的人太苦了,如果我能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做些什么,那一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正是这一刻,她坚定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将生态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从此,塔里木河成了潘晓玲与新疆的纽带,把她的一生与充满艰辛的生态研究联在了一起,与新疆联在了一起。她以一副柔弱女儿身,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毅力,无数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跋涉草原,执著地追寻着心中的梦想。

在潘晓玲眼里,新疆无垠的大漠、浩瀚的戈壁、辽阔的绿洲就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实验室,她一头扎了进去,乐此不疲。广袤的天地也给了她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

1999年,潘晓玲只有39岁,就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重大研究项目中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争取到如此重大的项目,在新疆乃至西部都是头一次。她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级研究项目,累计获研究经费3900万元。

此后五年,潘晓玲率领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近百名中外科学家跋涉于大西北,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100多篇,其中56篇被SCI的EI收录,出版专著4部,7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作为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潘晓玲还有一个梦想:要倾一生之力,把新疆大学的生态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名的学科。特别是让绿洲生态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占一席之地。在她的努力下,新疆大学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成功申报了自然地理和生态学两个博士点。2002年,她又联合一批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生态学专家及国际组织,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在遥远的中国西部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工作平台。这一研究机制甚至引起了联合国的关注,并派官员考察参观。

以科研上的国际合作为基础,潘晓玲还与美国8所大学联合,在新疆高校中首创了“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她带的每个硕士、博士都有一个国外导师。一些在国内拿不到的研究数据,他们可以从国外导师那里获得,国外导师还通过来疆讲学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把学科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带给新疆的学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潘晓玲许多学生都这样说:我们现在对这个专业特别有兴趣,特别有信心。

如今,潘晓玲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人应该执著于自己的事业,但与此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忽略了亲人,那都是生命的支持,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财富。能献身于边疆的人才培养,献身于新疆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研究,是我此生的最高理想,我走得无怨无悔。”这是潘晓玲临终前的肺腑之言。

上一篇:体育运动学校初中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比赛案例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