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义”在武德的运用

时间:2022-09-24 09:29:28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4-000-01

摘 要 儒家在《大学》中曾提出“明德”、“内外兼修”,武德规范已成为历代习武者的标准,在古代的武德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德为艺先”,贵仁、尚义轻利、忠国爱国、尚勇治气、贵教重养、诚实守信等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伦理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历史长河中,它不断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成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武德 传统武术

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开始兴起。其中,“仁”被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儒家讲究“仁”,甚至对上层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孟子所阐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仁政”治国方略,为后世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者所推崇。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深严的宗派观念,同时师徒关系也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仁”的思想还体现在武术的技击目的上,二人交手,切磋武艺点到为止,具有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武德”,即是从武、用武、尚武之应有德性,泛指在以国防军事为基础的武事活动中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伦理思想、道德传统、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的总和。

一、武德中“仁”的风格蕴含丰富的伦理中“仁”的特色

“仁”和武德中“德”乃是相通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当樊迟问仁时,子曰“爱人”就是“仁”(《论语》)。儒家“仁”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历代习武人,习武过程中逐渐形成贵仁尚德、为仁之礼的优良传统。

中华武德文化以“仁”为核心,儒家伦理的核心精神是爱人。武术技击倘若落恶人之手,则可能做出有悖于为“仁”的宗旨。张孔昭《拳法拳以备要》云:“贤良秘授纤危困,邪妄休传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倍受武林中人的推崇。武术家合于仁人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

二、“礼”对武德尚勇之气具有规范约束作用

“有行之谓有义,有义谓勇敢。故所贵于勇者,贵其能以立认也;所贵其敢行礼义也。古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勇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古代传统武德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节不恐谓之勇“率义谓之勇”。勇敢具有尊奉正义,对个人来说刁“能修身进德,对习武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是单纯的洁身自好所能够达到的。”第二,勇不可违背了礼义勇违背了礼义就会祸国殃民。见义不为不能算是勇敢。非但如此,勇而无礼则乱,对于习武人来说,若仅有勇力而知晓礼义,背弃礼义,则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第三,勇而有度,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孔子把“智”、“仁”、“勇”三者相提并论,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曰:“悍赣好斗似勇而非”,在传统武德伦理中智慧和勇敢一起被看作习武人必备的素质。故古代习武之士把智勇双全看成习武人更高的素质。

也正是勇敢和气节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许多英雄豪杰视死如归,为正义而奋斗。古体武术家和儒家思想家一直对勇而有节的颂扬,表明了社会的认同态度。激励了一代代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使传统武德美德历出灿烂的光芒。

三、武德中“义”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

儒家伦理论义,其基本以儒家为主导的伦理道德体系,从而建立他们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儒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封建宗法力度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在民间的习武之人十分重义,而且用义来对人进行评价,就是看这个人是有义,还是无义,讲不讲义气等。

儒家文化对我国武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地影响。我国传统武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而且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传统武德首先表现在习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武术人士历来强调习武以德为先。

武术伦理道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本文从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廉耻几方面阐述儒家的伦理思想对武德的影响,就儒家修身养性准则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武德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形成的传统武德的理想人格。作者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精华,提倡习武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习武者自身素质提高,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武术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 张方.武派太极拳源流考[J].精武.2004.46(5).

[3] 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出版社.1998.12.

[4] 李成银.论武德起源与发展[J].武坛.1995.37.

[5] 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2.

[6] 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的哲学省思[M].贵州人民出版.1991.4.

[7] 李绍英.永不失落的文明—中原古代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

[8] 彦,夏伟东.传统与传统—中国传统道德大家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

[9] 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 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

上一篇: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控制对策 下一篇: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改造工艺与养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