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的生成与转化

时间:2022-09-24 09:08:48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仅有的“预设”课堂,仍摆脱不了“走教案”的局势,应注重学生在课堂涌现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本文从其“生成”的前提、基础、关键、归宿等方面一一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93―02

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备课能全面预设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创造出来的,对课堂教学有互动、推动作用。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见,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有互动、有生命。

一、“生成”理念――课堂生成的前提

大多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片面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纸质材料。甚至对新课标指出的:要有效合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也往往局限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校本课程等。在新教学资源观引导下,教学资源应是丰富且具开放性,教学过程中超出“预设”、“动态生成”的资源,也应视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柔性预设――课堂生成的基础

这是板块式预设,非“串联式”线性设计。教师把学生在课堂各环节“可能”产生的问题都加以推测,在脑中分成不同模块,以便教学中能敏锐洞察、有效捕捉,适时调整教学。

三、情境创设――课堂生成的关键

1.和谐课堂

贯彻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教育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能量”无可限量,看不到教师占主体,体验到尊重、友爱,得到鼓励、指导,实现师生、生生、生本间平等对话。

教学《炮手》,学生正交流“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准备炸掉自己的家”,忽传来“这人真傻”。随年龄增长,学生无论认不认同课文价值观,答题都给予类“参考答案”,实际并非完全理解与认同。抓住这一思维,我问:“我听到一微弱声音传达了不同意见,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吗?”我看到有人的脸刷地红了,眼神飘忽不定不敢直视讲台,我以诚恳而期待的眼神,鼓励他大胆站起来,他犹豫一下,大声说:“这人真傻!”

师:你觉得这位炮手“傻”在哪里呢?

生:……(学生发表观点时,我发现班上部分同学也频频点头,以崇拜的目光注视这代表他们心声,又敢于公然向课文挑战的同学。)

师:你们和他观点相同吗?一起说一说。(课堂一下子哗然,学生放开胆在座位上争相吼出自己观点,在激烈辩论中逐渐理解炮手为了国家利益,从作战全局着想,牺牲“小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没给儿童活动的机会,孩子就像插在田间的秧苗,整整齐齐,正是这种“静听”课堂,养成对别人头脑的依赖,习惯被动吸收,从而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改提出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及培养,活动中学会求知探索。

《特产》是开放单元,旨在通过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特产,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我所执教小学地处经济开发区,外来工随迁子女是本校主要生源,教学本单元,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自发按省份分组,通过采访家中长辈,回忆童年往事,网络查询等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有的让老家亲戚拍了视频,有的讲述特产起源与后续发展等。学生坐在四四方方教室中,就能见识祖国丰富特产,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愫。可见,与学生情感有关的课堂资源得益于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判断选择――课堂生成的归宿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一道亮丽新景观。然而,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用的。

1.无效生成

对生成过分热衷,没有筛选,会导致课堂“失控”,从“生成”变“无成”。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落花生》,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道理”,教师满意于最先举手学生答出:“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时,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桃子、石榴、苹果们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枝头,不一定就在炫耀,而且这些果实对我们也有用。”班级顿时稀稀疏疏,教师猝不及防,顺学生思路问:“有没有人赞同这观点?”班级炸开了锅,有的认为赞美落花生不能以贬低其他果实为前提,有的认为这些果实给我们美的欣赏,也能提供人类需要的养分,是大功臣……教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见解!”带着对学生“独到见解”的骄傲,课堂匆匆结束。

虽然新课标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每篇文章蕴含自身价值取向,赞扬苹果等既体面又有用,显然与本文思想相悖,更凸显教学失效,学生非但没理解本文赋予的价值观,反而曲解了课文。

2.有效生成

其实,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

(1)质疑型生成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在事先阅读新课的基础上,在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之处提问题。待课堂讲到相应地方,若已迎刃而解,便是检验了自身听课效率;若依旧不解,可当堂提出,共同探究。这能鼓励学生质疑,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资源,使鲜活的质疑型课程资源绽放生命的光彩。

(2)“错误”型生成

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意外事故”,若教师能善于利用“错误”,拨乱反正,亦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3)偶然型生成

一次执教《巩乃斯的马》,窗外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阵阵,瞬间,雨点成排斜落,噼啦啪啦打在窗户上。学生注意力从讲台转移到窗外,看着天气瞬息万变,都惊叹不已。我趁机抓住这暴雨,让学生看着窗外雨景,教师范读描写马群暴雨中奔腾的句子。学生看着美景,听着范读,不约而同地慢慢拿起书,在雷雨声伴奏下,声情并茂地齐声朗读课文,通过实际感受与想象,品味了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场面,体味了作者表达的勇敢、自由、进取精神和不受任何羁绊的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出现“偶然事件”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若能“执掌舵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偶发事件”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孩子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一节成功的课堂,仅有精彩预设是不够的,教师需对孩子在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性资源快速筛选,与预设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基于“预设”超越“预设”,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教育,2007(08).

[2]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溪.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吕云萍.灵性课堂与生命激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王瑞云.谈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艺术,2011(06).

[5]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下一篇:一类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自适应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