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曲《夕阳箫鼓》演奏中的音色联想

时间:2022-09-24 08:57:17

论钢琴曲《夕阳箫鼓》演奏中的音色联想

摘要:在诠释中国钢琴作品时,要充分表现作品的内涵和风格,使演奏的音色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演奏者除了需强化技巧训练,使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外,还应对音色赋予丰富的联想,并且贯串于音乐表现的始终。本文从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历史衍变,演奏中的音色联想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钢琴曲夕阳箫鼓音色联想

黎英海先生曾经指出:“就乐器而言,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等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像弹《夕阳箫鼓》时,演奏者的脑子里应该有笛、箫、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这一观点对于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历史衍变

有关《夕阳萧鼓》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姚燮编写的音乐论著《今乐考证》中。最早的乐谱记载是浦东派琵琶宗师鞠士林所传的《闲叙幽音》(亦称《鞠士林琵琶谱》),此时的《夕阳箫鼓》共有7段,无标题。现今资料中标题的首次出现是在《陈子敬琵琶谱》中,出现了七段标题:“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1895年,平湖派传人李芳园将《夕阳箫鼓》收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曲名改为《浔阳琵琶》。并将结构由七段改为十段,每段都加了极为雅致的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在曲调上精工雕琢,繁加花音,成为士大夫阶层所欣赏的乐曲。

20世纪初,琵琶演奏家汪昱庭对李芳园的曲谱做了较大的改编,曲名改为《浔阳夜月》、《浔阳曲》,甚至恢复为《夕阳箫鼓》。删掉了李芳园谱中很多纤巧柔弱的繁音花指和长段捺音的弹法。

1923年,上海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春江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拟定了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尾声。

1972年,黎英海先生参考了多种版本的琵琶曲谱、合奏改编谱以及音响资料,将此曲改编成为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并在琵琶曲的十段标题的基础上改编为十一段主题,分别为:“江楼钟鼓”、 “临水斜阳”、“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挠鸣远獭”、“钦乃归舟”、“ 临江晚眺”。

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色联想

钢琴曲《夕阳箫鼓》以优美清新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变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下秀丽的江南景色。它在旋律的写法上,大量地模仿了笛、箫、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特点,或暗淡悠远,或结实挺拔,或清亮高远,或虚实有别,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诗一般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因此,演奏此作品时,演奏者应对其进行丰富的音色联想,这种音色联想要求有:其一,必须建立在演奏者对中国民族音乐基本常识的认识之上,也就是演奏者的脑海中应“存留”有笛、箫、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其二,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脑海对作品先形成一种画面感,然后再把这种感受和联想传递到指尖,做到 “意在指先”。

第一段,江楼钟鼓。速度为散板,描绘了夕阳西下,江楼上鼓声响起,伴随着江面传来的阵阵箫声,拉开了浔阳月夜的序幕……接着,一闪而过的琶音及颇具起伏感的乐句宛如琵琶在弹奏。之后,空五度和弦的反向琶音齐奏是模仿古筝的音色。最后,模仿箫的音色奏出了悠远、纯净、质朴的乐句,把我们带到了钟鼓齐鸣、夕阳西垂、波光粼粼的景色当中,形成一幅“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的山水画。

第二段,临水斜阳。速度为中庸的行板,左手的伴奏部分模仿了弹拨乐器,并映衬着右手奏出了全曲的主题。主题宛如一首委婉动人的船歌,宁静而悠扬,使人仿佛置身于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之中。

第三段,月上东山。速度为中板,与前段主题性质相近,但由于旋律核心上升了四度,并从单音扩展到了双音,因此,与前段主题相比,此段的旋律、音色更显活泼、明快,和声色彩的层次更为丰富。描绘了夜晚来临,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微风轻拂江面,渔民归来摇橹形成的波纹划破了平静的江面,月光的倒影便随之扩散并穿向江心而形成了波光粼粼的画面。

第四段,风回曲水。速度比前一段稍快,右手的长音引入后,旋律核心再次提高,情绪上也较为活泼,右手部分所用到的三度和声是对于笙的模仿,左手由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分解琶音模拟了古筝的音色,似流水潺潺, 犹如晚风吹拂着江面, 江水来回波动,五光十色,令人神往。

第五段,花影层台。速度较前段有所加快,此段的主题翻高了五度,并且出现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情绪从前几段的宁静祥和逐渐转向波澜壮阔,好似江面由最开始的平静,到逐渐浪花飞溅、曲折环流,给人一种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感。

第六段,水深云际。速度为慢板,在前段短暂的高潮过后,水面又恢复到原有的平静。在中低音区出现浓厚低沉的旋律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但与前几段在音区、节奏、力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泛的五度低音就像是晚间空中飘荡的钟声,敦厚朴实、深沉优美,好一幅“如水夜云轻”、“云深不知处”的立体音画。

第七段,渔舟唱晚。速度为小快板,描绘了明月挥洒,万顷碧波,心情喜悦的渔民,随着满载而归的渔船,醉酒吟唱的夜景。此段旋律富有情趣且生动,在高音区用了大量的小音符表现了渔民丰收归舟的欢快气氛。每句第三小节处左手翻高的双音短跳,模仿了木鱼的敲击声,清脆悦耳的跳音使音乐顿时生动起来。双手的琶音犹如古筝的刮奏,增强了乐曲的欢乐感。

第八段,回澜拍岸。速度由前一段结尾的行板速度作为开始,慢起逐步加快,然后又拉宽到中速,进入全曲的又一个高潮。左手琶音如同琵琶扫拂,铿锵有力,奏出了江水拍岸的刚劲气势。

第九段,棹鸣远濑,“棹”指摇船的工具,“濑”指在沙石上流过的急水。此段承接上一段的速度,以中速开始,逐步转变为小快板。左手的琶音好似船桨的划动,右手的装饰音仿佛是泛起的水波纹。此段描绘了江面上摇船的声音和水在沙石上流淌的声音。

第十段,乃归舟。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的速度由中速进行到急速,体现了江面波澜壮阔、流浪层涌的壮观场面。第二部分的速度由之前的急板变为了宽广的中板,力度逐步渐弱、速度逐步渐慢,好似橹声由远渐近,江面慢慢恢复平静,进入尾声。

第十一段,临江晚眺。此段为乐曲的尾声,速度为自由的慢板。描写了江面由波澜壮阔恢复到原来的平静,江面飘渺悠长,渔船渐渐行远,划出了人们视线。在月光照耀下,江水的幽静、安详令人心醉如痴。而最后的两个下行琶音,将人们由恬静的沉醉中唤醒,仿佛“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幅美轮美奂的“音响”图画――《夕阳箫鼓》通过演奏者丰富的音色联想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见,音色联想对于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是如此重要,演奏者除了拥有高超的弹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音乐作品的音色赋予丰富的联想,这样才能充分地表现其内涵与风格,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音乐的特性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澜深.探中华之乐,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9,(1):8.

[2]任鸿翔.平湖派琵琶曲13首[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3]金祖礼,徐子认.一代琵琶宗师汪昱庭先生[J].人民音乐,1984,(2):45-46.

[4]陈默.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乐意境及弹奏技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147-148.

[5]刘畅.论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化元素及其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浅谈当代土木建筑施工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