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问题产生及解决方式初探

时间:2022-09-24 08:36:05

公司控制问题产生及解决方式初探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163-02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司控制的多种模式进行了概要介绍,分析了不同公司控制模式的优劣势,并进行了比较,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控制模式,从而解决控股权与公司控制权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关键词:公司控制;控制权

一、公司控制概述

(一)公司控制核心问题。

公司控制问题的核心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公司控制模式主要有:美英的市场控制、德日的银行控制、东亚的家族控制和东欧的内部人控制四种类型。了解各种控制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利弊,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控制模式。

(二)公司控制的几种模式比较。

在美国和英国,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依赖于法律的保护,强调管理行为的公开性和财务的透明度,并产生了对绩效不良的管理者进行替代或接管的持续性的外部威胁;而在日本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大投资者和银行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保护,主要银行和大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助于达成所有者目标并减少问题。

在理论上目前尚很难说一种公司治理模式优于另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某些方面的趋同将是有效率的。在公司实践中,随着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美国开始吸收在日本和德国流行的长期关系型投资战略,金融机构作为重要股东的作用正逐步增强;德日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如加强公司管理行为和财务状况等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等等。

1.英美模式。

美英两国的公司控制模式都是外部控制主导型,又称市场导向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公司所有权较为分散,依赖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美国上市公司的典型特征就是公司股权的分散化,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层负责制是美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的形式。董事会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而CEO对公司拥有较强的控制力。从董事会的组成看,董事会成员中内部董事比例平均为39%,还有20%的席位由和公司有关联利益的外部董事持有,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控制着董事会。管理层中的CEO在公司中的所有权比例均值是47.22%,几乎占整个董事会的一半,CEO可以联合其他内部董事有效地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公司。

2.东亚模式。

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家族控制模式,建立在家族为主要控股股东的基础上,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进行权利分配、实施制衡机制。家族控制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阶层,家族及其控制的经理阶层全面主导企业的发展。有数据表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50%左右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家族手中,香港和印尼更是高达71.5%和67.3%。

3.东欧模式。

原苏联和中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重组,原有的法律体系较为混乱等。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即在法律体系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4.日德模式。

德国和日本的公司主要采用了组织导向型公司控制模式,又称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内部监控机制为主,主要通过严密的有形组织结构来制约企业的经营者,法人股东和银行在公司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国的股权集中度明显高于市场控制型的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德国股票市场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最大三家股东的所有权比重平均为48%,日本的所有权相对于美英是比较集中的,日本最大的四家公司前五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在17%以上,而且长期保持稳定,而美英的相关比重都在15%以下。

德国公司采用独特的监事会—管理委员会双重内部控制机制:监事会的职能与其他国家的董事会相似;管理委员会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德国的法律规定监事会中职工代表有较高的比例,股东和雇员代表结合的监事会对公司有强大的控制力,银行受大量中小股东的委托,通常就是监事会里的股东代表。

日本公司董事会的规模通常比较大(20-35人),董事会成员主要是本公司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少数外部董事一般来自同一财团内的其他公司或银行,公司总裁实际上有权任命董事,掌握着公司的决策权。由财团内的核心公司总经理组成的总裁会定期会晤,由于核心公司间大量的交叉持股和定期的会晤,总裁会对下属的众多公司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代替董事会行使控制权。

二、公司控制权问题及其治理

(一)控股权与公司控制权。

自有人提出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控制权理论就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内容,且长盛不衰。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关系,而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总是希望作为人的管理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管理;但是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风险问题,促使股东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机制以获取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权利。特别是在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股份制公司中,国有股东拥有了控股权,但由于出资人缺位所引起的公司控制权被管理层获得,从而引起各式各样的问题。

1.控股权的含义。

控股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前者指在股份上占绝对优势,必须是50%以上。后者指虽不达到50%,但是在众多股东中,是相对多数股,即为相对控股。

在绝对控股模式下,由于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时,此时大股东的监督成本具有规模效应,该股东就会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监督者的重任。虽然绝对控股模式使得控股股东更换公司管理层轻而易举,但由于让股东认识到自己所作的任命是错误的,或确认自己的人确有经营失误的成本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不利于经理的更换。在绝对控股模式下,其他中小股东实际上丧失了投票权,无力监督也无心监督。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往往会诱生出机会主义行为,如绝对控股的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等。

上一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下一篇:如何编制合理的公路工程标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