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等

时间:2022-09-24 08:28:49

读书有什么用?等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塞涅卡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笛卡尔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毛姆

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

――爱默生

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

――雪莱

一个人只应该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效甚微。

――塞缪尔・约翰逊

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

――魏明伦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鲁迅

读书有什么用?

燕 英

提到读书,人们很容易问到这句话。而我的回答却是“没用”!这个“没用”,只是提醒你:读书不要太功利化了,不要太实用了。太功利太实用了,就和陶冶人的情操的读书目的背道而驰了。这个“没用”,是从物质方面而言的,不是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的,而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升华人格、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纯洁心灵为最终归宿的。

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评点】

为用而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为用而读书之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之人。不带任何功利的读书是读书的至境,不存任何功利的读书之人,才能从中获取人生至高的享受。

为什么要读书?

王 涛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里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

我说的书,不是那些政治文件、技术手册,也不是那些庸俗低下的粗制滥造的“地摊书”,更不是那些被称之为“谋略”、“智慧”、“商战技能”和“厚黑学”之类的书。

我这里说的书,应是一束光,能把身处暗夜中的眼睛点亮;应是一团火,能把寂寥寒冬中的心暖化;应是一片云霞,能使人心充满一片美好的向往;应是一阵清风,能驱尽你身上的暑热,使你感到一阵凉爽、舒心。我这里说的书,更是一双翅膀,让你凌空而起,把你带进美的天堂,人间的仙境;能把你的心变得更冰清玉洁,使你更高尚。我这里所说的书,应是经典的或相对经典的,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用无数血汗培育出来的壮硕籽粒,撒下,就能长出茁壮的禾苗。只有这样的书,才是人类最需要的书。

【评点】

书是浮躁的沉静剂,是由复杂社会、繁琐公务、卑俗人事带给心灵创伤后的抚慰良药。没有书的心灵是荒芜的土地。土地荒芜,滋生杂草;心灵荒芜,蔓延丑恶。杂草吸去的是大地的养分,丑恶扼杀的是真、善、美。

读书最忌“死啃”

赵 畅

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在于此。

【评点】

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看读书

任继愈

唐以前,一个博学的学者,可以读尽天下的书。宋代有了活字印刷术,再博学的学者,穷毕生之力也读不完所有的书。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有它的道理。而在今天,对这句话就要有选择地对待了。青少年辨别力不强,读了一本坏书,可能对他不但无益,反而受害。图书馆是一个面向广大社会服务的公益场所,我们有责任向读者推荐好书,尽量使益于社会的书得到推广,这样才能造福社会,有益于读者。这是大家共同的目的。

【评点】

任继愈是著名学者,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对读书的见解可谓字字珠玑,尤其是对“开卷有益”的看法,值得同学们思考。

要全民读书

梁晓声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读书人口的比例,是国民文化素质的直接体现和反映。好比一片林木的光合作用怎样,氮氧吸吐作用怎样,直接体现和反映一片林木的生长情况如何。一座缺乏绿色植物覆盖面积的城市,其生活环境是不理想的;一个缺乏森林的国家,其木材资源的可持续栽培和应用的前景是堪忧的。读书是人类最古老的习惯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读书爱好,那么国民身上几乎能处处表现出可敬的文化教养。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时日,人们在精神上也往往能有所自持,不至于如水冲之泥。

【评点】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同样,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难以发展的。读书就是与有学问的人对话,就是在学为人之道,在听警世之音。

读书的四种境界

李启明

对于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读书的人,不妨看看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潜心铸剑;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能读得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多少事,一切尽在灵心观照之中;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永无止境,读书读到最后,就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评点】

读书需形成习惯,进入一种境界,做一颗“读书的种子”,催生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发芽、开花、结果。

读出书中之味

张运辅

要读出书中之味,必须在阅读时细嚼慢咽,反复品味。朱熹对此打比方说:“若只是握得一个鹘子底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须是与他嚼破,便见滋味。”因此,有人把读书比作“吃书”,只有慢慢地“吃”,才能“吃”出书中之味。故此,朱熹宣布,白鹿洞书院的首条院规就是讲究“吃书”。在这方面,现代著名学者林纾堪称范例。他用8年时间“吃”《汉书》,又花8年时间“啃”《史记》,对韩愈的文章更是“品”了40年。他“吃书”时常把书铺在桌上,每天打开读一遍,读了又盖上,如此反复达数月,直至装入脑海才另换一篇。由于他坚持细嚼慢咽,融会贯通,终于识其“味”,得其精要,因而他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才能那么简洁清雅,优美动人,使“林译小说”风行一时。

【评点】

读书时若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势必难以解其意,难以识其味,难以得其要。因此,读书必须把书读懂、读深、读透,真正领会到书中的真谛。一定要把书读进去,体味其精,认知其理,既有感性的共鸣,又有理性的共识,才能识得滋味。

上一篇:本期话题:读书 下一篇:文言文阅读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