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09-24 07:13:54

浅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

随着新课改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课程接受了新课改的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的整体发展。但这种大好形势下,也存在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象,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了困境中的中学思品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

1.忽视基础理论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与教师合理互动。但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误解了这一新课改理念,盲目采用自学、讨论、展示这种课堂模式,过多组织课堂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演示一些案例,看似十分热闹,实际上却流于形式,未能充分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深层思维,脱离了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培养目标。

2.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地位。但目前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讲得越少越好,有的甚至用讲课的时间长短来衡量课堂的教学质量,部分学校还倡导教师“隐退”,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这显然误解了新课改的理念和本质,对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有害无益。尤其对学生主导思想的把握更不能放松。

3.课堂模式有待完善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适当的课堂提问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目前许多思想品德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错误理解为“课堂回答问题”,将课堂提问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唯一途径,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学生,这不仅使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缺乏系统性,还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策

1.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生活化的教学意识,在现实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出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尽可能将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名言典故、生活场景等营造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融入到知识中去,使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提高其听课效率,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以资源、人口等来引导,以社区、学校为着力点,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标准及理念,并将这些体会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将教师营造的课程环境与学生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勇于发问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形成一份简单的报告,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3.革新教师教学理念

若要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有序地开展新教法研讨、新课型展示等教学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观摩新课程改革实行较好的实验区,并以交流研讨、示范讲课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或安排思想品德教师参加专题讲座。促使教师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其次,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还要自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调整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

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条件型、素材型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挖掘教师潜力。同时,所有的教学资源开发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应当充分关注教学活动。此外,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及学生经验、教学时间、教学经验、教育场所、教学设施等都可以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峡阳中学)

上一篇:如何全面解析“水管听音” 下一篇:潜心教改促蜕变